案例:让孩子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2)
其次,浩浩性格内向,家人过分的保护和帮助更使他不能独立面对困难。从平时观察可以看出,浩浩家长对其采取的是溺爱型的教养态度。这种教养态度“容易导致孩子不当的行为和不良的性格,这已被许多调查研究所证明。由于父母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限度,使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儿童’:……精力不集中,做事粗心,意志薄弱等,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i]浩浩平时的确有上述的表现,现在生理上的不适更加剧了其问题行为。
第三,通过了解,浩浩是在本园上的小班,中班时转了园,现在又转回本园读大班,环境的不断转换也可能成为他情绪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二、教师的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在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反常表现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让他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安全型依恋。
“依恋一般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感情联结的特定个体,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群体。”[ii]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应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安全性依恋关系,不可以为幼儿不懂什么感情,随意忽略幼儿的感受。
浩浩刚开始出现上厕所频繁现象时,我没有问明原因,武断的认为他是想以上厕所为名,逃避各种学习活动和午睡,不但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爱,还对他进行了呵斥。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使浩浩和我之间用半个学期建立起来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归于瓦解。这就使浩浩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产生了害怕老师、排拒老师、不愿上幼儿园的情绪。
其次,教师对幼儿没有足够的尊重,忽略了他的自尊发展。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教师也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师生间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方式及日常的接触对儿童的自尊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日常接触中,我没有完全顾及到浩浩的自尊。有几次与其他教师谈论浩浩的情况,说他经常上厕所会影响正常学习和活动,会让他更加落后于其他幼儿,家里没有对他进行良好的教育,让他一点困难都不能克服等谈话,都没有避开他。这些话可能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幼儿园呆着没意思。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浩浩在幼儿园表现的更没自信,而“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其自尊的发展间也可能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关系,即自尊水平较低的儿童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v]不被同伴接纳,就使他更加不愿呆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