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案例:关注健康,倾听心声(2)

网络资源 2009-11-08 21:34:5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四、反思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纲要》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天天喜欢当小狗”这一案例中,我很庆幸自己能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在生活观察中,从孩子的情感体验出发,以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来看待“天天扮演小狗逗同伴玩”这个孩子自发的游戏。并从中认识到:

  1、重个体差异,站在孩子的认知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

  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关系往往是控制、服从的关系,《纲要》强调“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建立师生间伙伴式的关系,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应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宽容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孩子建立对话、接纳、共建和共享的互动的交互主体的关系。《纲要》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发展与人格,应善于利用人、事、时空等各种要素,努力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各类环境,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给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将在观察、了解、评估和指导的过程中,成为儿童适时发展的“辅导者”,也可以说是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学习催化剂“的角色,帮助及支持孩子自发的活动,协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交往体验。

  2、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树立人格教育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特有的综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奠定时期,也是友爱、真实、善良、同情、尊重等人格基本特质逐渐形成的时期。健康的人格是通过幼儿心理品质的体验和培养、社会学习以及同伴的人际交往等活动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的。情感是幼儿人格发展的核心,教师的热情、真情和激情等丰富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和对学生的爱,教师应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的力量“以情动情”,这就有利于幼儿形成初步的、稳定的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奠定人格发展的基础。“师爱”不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形成幼儿活泼开朗、趋于合群的性格的重要条件。

  对幼儿的人格教育,需要教师把幼儿视为具有社会需要和独立人格的个体,以人格培养为重点,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正如《纲要》所说“教师不仅要促进幼儿认知、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和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3、在保护兴趣的前提下恰

  当介入,正确引导孩子的生成活动

  要让孩子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教师就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给予他们合理的自由,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态圈中感受幸福。成人应当关注孩子所关注的,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引导。孩子不是玩了,自由了,就幸福了。成人应该对儿童的活动给予指导,拓展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感受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高级的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把有些事情复杂化,对他们来说,只要是感兴趣的、好玩的,他们都会非常投入其中。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情感和体验,以积极的情绪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自发的游戏活动。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时体现“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教育理念,顺应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顺其自然,促其发展。在此基础上生成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孩子也不例外,交往和对话是人类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作为有意义的探究行为离不开精神主体的交往与对话,有交往和对话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儿童是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需要在交往与对话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在真实的对话和交往中,儿童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自主的获得意义和建构认知系统。当然,孩子由于受自身经验和认知特点的限制,需要教师时时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一言一行,去理解他们的言行间的真正涵义。作为教育者只有在真诚的与儿童对话与交往中,在认真的倾听中,才能发现儿童充满探索精神,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只有尊重、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才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体验和精神世界的扩展。儿童也只有在对话和交往中才能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同时获得宣泄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对话和交往中,儿童能够拓展思维,习得交往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实现个性、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教育要使儿童成为一个有幸福体验的主体,必须给儿童交往与对话的机会和权利,同时给予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真正促进个体社会性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