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案例: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本站原创 2009-11-30 22:44:2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对幼儿需求的适时支持,而没有教师的强迫。在这里,孩子的需求被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以往大班幼儿在晨间自选活动中,最爱选择的是棋类组和建筑组。而今天的幼儿却在图书角里发生了“占地”冲突。我奇怪地问:“你们怎么全都上这里来读书呢?别的组也可以玩呀?”我的问题使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男男说:“我爱图书,图书中可以找到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还有许多好听的词。它是我们的好朋友。”王森说:“图书里有战斗机、坦克、大炮等许多的武器。要不是看书,我哪能见过这么多武器呢?”丁丁说:“图书里的故事特别美。”王材说:“我喜欢图书中的图画。”刘屿说:“图书中的话特别好听。”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感到既惊讶又感动。看来,看书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这是多好的事情呀!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于是,我们决定打破已定的固定看书时间的常规,只要孩子们想看书,随时都可以看。即便是户外活动,幼儿想看,也可以看一会儿再去锻炼。

  这样增加了幼儿的读书时间。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幼儿读书的兴趣,我们还从书中选一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幼儿听完故事再看书,这样可以建立语言、画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为了满足孩子们讲述的需求,我们还开展了“读书故事会”活动。让孩子们看完书后,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孩子们在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的情节没记清,或是小伙伴们提出与书中不符的疑问时,都会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进行调整。渐渐地,他们看书的目的越来越明确。

  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看书简直“着了魔”。有一天,幼儿园发新书,还没等我说什么,他们一个个争着翻着看起来,直到我告诉他们等他们喝完水,保证每人都有书时,他们才离开。喝水后,孩子们都各自选择了一本书。开始他们都抢恐龙和葫芦娃的书,一会儿又都换了。我问:“你们不是喜欢看恐龙和葫芦娃的书吗?怎么这么快就换了呢?”孩子们告诉我:“那书虽然好看,但不好讲。”看来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光要看画面,而且要讲述,还要了解故事的情节。他们已开始从仅看画面到关注故事的内在线索了。可见,他们阅读的目的性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书中还学到了其他一些东西,如书中美丽的画面已成为了孩子们绘画的参考书。过去孩子们画云,多是乌云、黑云,且多是三角形。看书后发现云彩的图案还有带尾巴的,非常好看,于是,积极效仿。书中画面的颜色搭配很协调,他们也拿来借鉴。书里还告诉他们许多以前不曾直观看到的知识,如什么时候有乌云,乌云来了天气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孩子们对书的价值挖掘得意思比我还要多。

  让孩子们喜欢读书,让孩子们知道书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今天,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爱读书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和需求得以深化,使孩子们在我们的支持鼓励下,向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

  评析

  让孩子们喜欢读书,懂得从图书中获取信息,这是我们的教育期望。李老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并非采用“教”的方式,而是关注

  幼儿的需求,尊重、顺应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经历乐于看书--看懂图书--主动从图书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重要。

  在这一教育事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关注和顺应幼儿西哪个读书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非常可贵的是,在孩子们萌发了读书需要时李老师能抓住时机,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她调整了常规的要求,使孩子们从中感到读书的重要。教师这种教育策略的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选择,成功地引发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使孩子们“看书着了魔”。

  2.为幼儿的阅读不断提供能与之相互作用的条件与环境

  在幼儿争着看书以后,李老师并没有停止教育,而是不断为孩子们创设条件,让孩子们在与图书、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需要。如通过“读书故事会“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听一听中,经历看懂画面、提取信息、理解大意、言语表达、经验分享的学习过程,使孩子们在看书的基础上产生看懂图书,讲述图书的新需要,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产生内在动机。

  3.引导幼儿在阅读中获取多方面信息,实现教育的多重价值

  由于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内动力,体会到了书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主动地在看书过程只能感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如仿照图书的画面,学习绘画、配色等。图书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丰富认识的宝库。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对幼儿需求的适时支持,而没有教师的强迫。在这里,孩子的需求被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