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观点:孩子在家上学行不行?
“在家上学”在中国还是新鲜事,虽然每年都会有新闻爆出一些在家上学的例子。比如,《东方今报》曾经报道郑州市南阳路某家属院出现由11个学生组成的“学校”,授课老师有4个。孩子们在这个“教育小作坊”里接受保姆式24小时的教育。当然,中国也有几个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比如,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个初一时被父亲从教室里拽出来的辍学少年。
孩子在家上学行不行?提到这个话题,会引起居民不少不同的声音:有的家长表示这种做法触犯了《义务教育法》,有的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抵触;也有的家长担心能否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还有的担心失去同龄人的课堂,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呢?
家长声音:
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我赞成
将孩子带回家自己培训,可以有弹性地选择有兴趣的课程加以研读,不需遵照一般学校硬性规定的课程表。在学好各们功课的同时又能专注发展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另外,教学时间更为便利,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本身的学习心得,更深刻地探索某些科目的课程内容,而不会停留在教育部门的教学进度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众多家长之所以支持并考虑打算让自己的宝宝在家里读书,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缺陷。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首先时间上太长,一个孩子按规定7岁上一年级,正常程序走下来,直到孩子考上大学,至少需要12年时间。时下,超长班、特长班也是一种流行趋势,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也不乏13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上大学的现象。
现在考试制度改来改去,一切仍围着考试转。其实质上,学校还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为了能够考出家长、老师、同学都满意的成绩,孩子整日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之间。久而久之,孩子感到压力大、厌倦的同时,家长也为了高昂的补习费、为孩子们的“面子问题”日夜奔波。
其次,在家教育孩子并不复杂,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家庭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胜任。即使难以解决的难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或是请专职家教等方式,解决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安全问题也是很多家长选择在家教育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南平事件之后,安全顾虑陡然大增,愤怒、失望的家长对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刀杀事件之外,受同学欺负、帮派等更是普遍。部分家长也表示,有相当多的低年级学生开始成为不断发生在校园内的威吓事件的受害人。即使后来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进行了调节,也会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相互之间开玩笑,发生在孩子间的暴力事件也在逐渐增多,这让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安全问题。
人际关系单一不符国家政策——我反对
家住大兴区某高档社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小时候由于身体不好,幼儿园期间,妈妈专门辞职在家教女儿。孩子上学后,老师反映,女儿虽然学习成绩很棒,但性格比较孤僻,跟同学们不合群,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王先生表示,教育不仅仅是个性化的问题,还有社会化。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载体。孩子长期不在群体中生活、体验不到集体的互助互爱,锻炼不了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的处理能力。一对有能力和教学经验的父母也许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甚至可以尽量让孩子学到各种生活经验,但是青少年时期孩子从集体中获得的乐趣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另外,到了入学年龄不让孩子上学,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符合多元发展违背国家法规——我左右为难
家住大兴区兴政东里社区的王女士表示,邻居家的女儿没上过幼儿园,小学,跟她家孩子一样都是10岁,邻居家的孩子现在主要是学英语和数学,其他的就随孩子兴趣。现在明显能感觉到两个孩子间的不同,邻居家的宝宝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英语应经学到了初中阶段,爱好广泛,而且学得也快。相比之下,他们家的宝宝有点厌学情绪,每天回家都要家长督促着才能完成作业。面对问题还有些缩手缩脚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几年后她需要上初中,怎么去参加考试?现在的小学是不给保留学籍的。邻居的孩子是已经明确了不上初中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个勇气,《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又违反了国家规定。
为此,王女士认为,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将学校教育的部分职能移植到家庭中进行,追求教育个性化,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这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应当允许进行试验。
《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虽然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本意并非不送孩子上学,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但还是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为此,她感到左右为难。
教育者说:
由一场危机事件引发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思考,让不少家长左右为难,采访中很多家长成为中间派。那么,究竟该不该让孩子在家上学?记者采访到关注超常教育的解淑平。
竞争意识的缺乏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家庭学校的主要缺点是儿童失去了与其他同学社会交往的机会。虽然现在家庭学校的父母们正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经常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包括利用互联网的交流。但是,家庭学校的孩子通常处在一个没有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
另外,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是打地基阶段,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孩子从小置身于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其“可能性”与包容性可能大大增强。当然,家庭学校有可能给孩子在某些方面更为充分的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孩子向某一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家庭教育很难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解淑平说。
对“家庭教育”引发的多种声音,解淑萍表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对人的教育的思考与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只能说,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跟发达国家相比,有待完善,但不要过于强求。
(解淑平,关注超常教育,曾与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负责人合着《精英之门》,现为某教育报社资深编辑记者)
心理咨询师说:
对待教育的分歧,曾有10年教学经验的赵玉芬认为,它反映出的是家长对教育的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搞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儿童的体验。所以,一些本来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知识和素养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是有理由的,这应该促进教育界人士的思考,学校教育究竟病在哪里?
谈起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时,她认为,传统书本式的课堂教育,不注重孩子的成长。其实,教育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应该一味的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应真正做到与孩子换位思考,了解孩子,想他们所想。说到传统教育,赵玉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教育是一辆大卡车,老师、司机和好学生坐在驾驶室,而不好的孩子坐在车厢里。路上坎坷不平,很颠簸,不好的学生随时都可能摔下车去。公平的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开车,都能开车上高速。
但同时,作为常年研究儿童心理方面的咨询师,赵玉芬表示,家长决定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需要谨慎。孩子现在还小,进行的也是低段教育,对她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可能觉得可以“包打天下”。但教育毕竟是复杂的,教育的重任单靠家庭很难完成。在家学习,孩子接受更多的是文化知识与文字信息。应该“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单一的人际,很难让孩子有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孩子应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丰富多彩的刺激,形成完整的个性。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最终要为自己的生活、为未来社会的要求而学习。
(赵玉芬,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学,曾有10年教学经验,现为儿童心理主专业咨询师)
小编总结:
宽容而又谨慎地对待“在家上学”
家庭学校对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个福音。但目前,在中国实行家庭教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学制的问题、教材的问题,高考的问题等等。因此,大部分家长表示会关注,但不会亲自尝试。在美国,孩子升学不需要文凭。而中国,很多人无奈地表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就像一场赌博,等孩子到进入初中的时候,首先就得考虑文凭问题,如果不能参加正常的考试,那么需要孩子确实是很优秀,会有学校抛出绣球,要不然家长就得出大价钱。
再者,家庭教育是一个成本较高的投入,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家庭学校需要父母中的一方呆在家里,不外出工作,或只做短工,仅这一点,就不是每个家庭所能承担得起的。
所以说,家庭学校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时间的安排,孩子不听话时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期望值是否合理等,要为了孩子作出巨大的承担和付出。如果只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孩子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会面临人际关系上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宽容而又理性的对待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