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爱上识字
在每个人的童年,都曾乐此不疲的玩过“角色扮演”游戏。国外的研究多年前就已经证明,早期教育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打发时间的无聊小把戏,而是孩子开始有“符号”的概念,将逐渐进入认字的敏感期。
认字的过程,就是用一个抽象的字符代替某个实物或者某种感受。事实上,文字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替代品”。孩子会使用替代品,喜欢角色游戏,就更加容易接受文字。幼儿教育专家、华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顺妹表示,她一直很强调“角色游戏”的重要性,主张家庭和学校多进行角色游戏,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作用。
当然也有些特别的孩子,在两岁多就对文字表现出兴趣,听故事时会不断问家长“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一些孩子小班时就能拿起报纸读,但这样的孩子是少数,在儿童群体中只占5%。
识字能力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
幼儿心理咨询工作中常用麦卡锡智力量表,其中“语言”、“数字”、“记忆”这三方面概括儿童的智力状况,识字作为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也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几乎每个家长发现孩子在识字方面落后于别的孩子,就担心是不是孩子太笨了。王顺妹说,虽然自发地学会认字,并且认字较多的孩子,确实更聪明一点,但是识字能力和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
关于“幼儿要不要学习认字”这个问题,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一些“拔苗助长”的现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超越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会认为识字能力对孩子有影响,实际上在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能够认字相对来说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设想一下,一个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孩子,读起《十万个为什么》来,其兴趣和动力肯定比一字不识的孩子要强。
而幼儿语言专家张明红副教授则认为,想要幼儿认字,其实很容易。东方的文字,尤其是我们中文方块字,带有“象形”,或者说“图形化”的特点,利于幼儿的记忆。理论上来说,孩子具有视觉记忆以后,就可以认字。一般来说,孩子出生之后就具有了视觉记忆。学龄前儿童认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要或者不要让幼儿去认字的问题。
识字在动作和感知中进行
早教网幼儿园在对大班学生进行测试时,发现有一个班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糖”字,念成“甜”。了解下来,发现原来小班时候,老师曾经在一次游戏中教孩子们认识“糖”这个字,教完后特地给每个孩子尝了几粒白砂糖以加强他们的印象,还特地问了小朋友“糖甜不甜?”当时孩子都说“甜”。于是,他们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甜”,愣是把“糖”字认成了“甜”。
这就是孩子识字的特点,也是家长最需要了解的,学龄前儿童总是把抽象的符号与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通常小学生的识字从学拼音、记笔画开始,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很难接受这些抽象性符号。从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出发,应该是整合性、综合性、参与性的。
实际上,几乎每个家长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都会发现,“七”、“八”这类极其简单的汉字,对不少上小班的孩子来说,认起来却很困难。其实这也是和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数字概念,小班阶段的孩子,一般能认识四以内的数字。而超出他们认知的“七”、“八”,对他们来说会因为难以理解而很难认识。同样道理,很多幼儿都能认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很多,喝了以后还印象深刻。而“共产党员”、“少先队员”这些字眼,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因过于抽象,学起来就比较难。
依据这个特点,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亲身参加活动来构建汉字,与汉字进行链接,此时汉字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幼儿园都做过同样的一个游戏:简单布置一个“菜场”,用文字和对应图片陈列出一些简单的蔬果,比如“青菜”、“萝卜”、“土豆”等,当然种类不多,然后进行买菜游戏。“你想要什么?”“青菜。”“青菜多少钱一斤?”……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在无意中被反复强化了,而孩子也会自发地注意这些汉字。一节课下来,有些字孩子已经自发地记住了。甚至没有被念过的菜场的“场”也被不少孩子记住了。
张明红说,所谓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也不一定要特别设计游戏,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你讲故事给他听和他讲故事给你听的时候,在带他进公园、商场玩的时候,和孩子就故事或者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帮助他分析,说说你怎么看这个事情,社会上对此有哪些规则等等。这样高质量的互动性质的亲子沟通,是在给孩子传递大量的信息,也是在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知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