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是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郑州日报 2011-05-16 13:27:2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近日,一个国际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也排名倒数第五。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服装玩具无所不有,遍布全球市场,但大都是“贴牌”产品,中国企业赚到的只是一点点加工费,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者——外商赚走了。与此同时存在的另一个很怪的现象是,在动漫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中,却大量充斥着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作品,虽然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国产儿童动漫节目有所增加,但其收视率却难以与进口节目相匹敌。

  难道中国人天生没有创造力吗?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且不提“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四大发明,仅以童话故事来讲,中国也有花木兰、孙悟空、哪吒等脍炙人口的童话人物。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人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今天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呢?

  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近期成功摧毁废弃的气象卫星等不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主研发”与“创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创新是指发明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自主研发”无非是追着国外先进技术后面去模仿。当然,“自主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所创造的价值却无法与“创新”相比。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

  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其实,这个偷窃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自己,是我们的教育观念!

  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按照中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了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

  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顺就是孝,逆就是忤。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没说之前就先已经错了。学校里选班干部、评好学生,“听老师的话”是最起码的条件,否则,老师那里绝对通不过。

  也许在家长那里,教育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有着比较复杂的动机,比如作为自我保护的生存术,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计较,等等。统治者推广张扬这种文化传统,则是出于社会安定,政权稳固的考虑。于是,成“材”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就成了从家庭到学校到统治者的共同行为。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影响深远的恶果:从人的幼儿阶段开始就不断地砍掉他们说“不”的能力,这就等于从根子上扼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因为,能够说“不”和敢于说“不”,不仅是一个人独立、尊严和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混乱考验的原则。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情,对于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习惯的、多数人遵奉的东西,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以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能否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是一个先决性的问题。可以说,敢于对权威、对传统理论、对已有的结论、定论和规范,对人们习惯的事物说“不”,是一切创新、创造活动的前提。

  中国并不缺乏“自主研发”的实力与人才,缺乏的是“创新”能力,这一点国家已有充分认识。在“十一五”规划中“着力增强创新能力”被作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一个目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中国政府投入716亿元力促自主创新,比2005年增加115.26亿元,增长19.2%。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一位美国小学校长这样说:“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观而不是技术……经过教育,他们应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立足于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加入到一项伟大的工作中来——鼓励和教会孩子说“不”!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