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庙小学巧用小场地树立体育特色
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地处寸土寸金的西单商业区,全校有近1000名学生,却只有一个总面积1700平方米的操场,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7平方米。就是在这样的小场地上,宏庙小学树立起篮球和田径两个体育特色,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的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6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在宏庙小学召开体育工作现场会。宏庙小学自创的篮球操赢得西城区各小学的校长和体育教研组组长的赞赏——在操场上,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篮球,配合着音乐不断变换着体侧、体转、伸展等动作,灵动而舒展。为了让学生在一平方多米的空间内得到充分锻炼,体育老师们需要群策群力。要在小场地上干出大作为,宏庙小学也颇费心思——
自创篮球操学生人人会做
宏庙小学是北京市田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5年,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组织制定的《中小学(2+1)体育项目》小学篮球合格标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体育教师共同研究、编写了以篮球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将篮球运动纳入校本课程。
基于篮球训练的经验,体育教师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自己创编了一套18分钟的篮球操,在去年9月推出。从组织形式到学生站位再到内容安排,老师们都精心设计,务求既能合理利用操场又能调动学生兴趣。尽管经费紧张,学校争取多方支持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球。课间操时,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人手一球,在一平方多米的空间内充分运动,促进了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一位低年级的小学生说,篮球操让他爱上运动,他还回家教爸爸妈妈一起做。
每年,宏庙小学都举办篮球系列比赛活动,全校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比赛内容,例如一年级原地运球比球多,二年级运球接力赛,三年级投篮比赛,四至六年级男、女队篮球联赛,孩子们在比赛中享受篮球、爱上运动。
为了推动西城区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学校以“宏庙杯”命名出资承办了西城区小学生篮球比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二十一届。学校还和山东济南纬十路小学发起了“希望之星”全国小学生篮球邀请赛。在今年五一举办的第四届比赛中,宏庙小学的男、女篮双双赢得冠军。
优先排体育课课前设计场地
“当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不高,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而我校体育工作有优良传统,体育教师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水平高,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据宏庙小学副校长张宏介绍,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抓好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面对场地小的困难,学校着力提高场地利用效率,在排课表时优先排体育课,保证绝大多数时间2-3位体育教师同时上体育课,减少5-6位老师同时上课的状况,尽量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场地。上课前,老师们要一起精心设计场地,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体育器材,利用好有限的场地和空间,因地制宜上好每节常态课。
为了落实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宏庙小学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安排了40分钟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踢毽子、跳绳、呼啦圈游戏、吸盘球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
保证教师待遇教研提升水平
在许多学校,体育教师都是被冷落的群体。而在宏庙小学,体育教师是出成绩的群体。学校规定体育教师在待遇上不低于语文、数学两科教师,带传统项目训练可享受训练补助。近十年,宏庙小学体育教研组先后走出两名副校长、两名中学高级教师、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三位区级学科带头人、三名区兼职教研员,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区先进教师,多名教师参加市、区评优课和基本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
为了帮助体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做一节教学研究课,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及特长,用说课的形式论述一节课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教研组集体讨论,发挥集体研究智慧,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方案,再由主讲人作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宏庙小学鼓励体育教师改变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要求教师争做科研型教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每学期每个教师要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日积月累的研究让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市区获奖。
扎实的体育工作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在接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时,宏庙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断提高。从2005-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健康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率、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每年学校有十多名体育特长生被输送到传统项目对口中学及体校、运动学校。近年来,宏庙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体育传统校、北京市开展群众活动先进校,在小场地上树立起体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