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家长与班主任争辩:孩子首先是谁的?

互联网 2015-07-09 10:09:2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最近,一篇名为“班主任犀利发言,点醒了无数家长”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围观,也引发了争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的更多,对方的付出还不够。培养孩子的主力到底是老师还是家庭?这个争论没有意义。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为了孩子,双方应该多些正面沟通,少些相互抱怨和推卸责任。正如这位家长所言“有担当、尽责任”才是这场争论最重要的意义。

这位班主任的主张之一是“孩子是家长的,不是老师的”。抱怨一些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不参加家长会,平时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不关心孩子。

笔者认为,那只是少数家长的个别行为,多数家长不光是负责任的家长,而且处于过度负责和极度焦虑中。

现阶段,在教育体制内外,行政化与市场化伴随,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各校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与手握教育资源的老师和学校来说,大多数普通家庭和孩子都处于明显弱势。

以备受关注的小升初为例,为了让孩子能争取有限的受教育机会,多数家庭首先是选择两条腿走路,其一是投入时间、精力、金钱,陪孩子上各类辅导班,更有甚者,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点考”的机会,不惜重金到多个辅导机构报班,以达到“占坑”的目的;其二是使出浑身解数,拉关系、走后门、购买天价学区房等。“虎妈猫爸”类的烦恼,如果不具代表性,想必也不会火爆荧屏,且引起广大家长强烈共鸣。

其次,无论是否进入名校,为了给孩子“多添力”“少添乱”,多数家长都会唯师命、校命是从,对学校安排的各类活动、各项“工作”,只能积极配合。某幼儿园“六一”举办走秀活动,500余名学生家长纷纷响应,有个别家长斥资千元购置行头。与此同时,对极少部分老师不符合教师规范的行为,也多数采取忍耐的态度。每一位家长在类似经历中,都曾经身心疲惫、身不由己,支撑他们的与其说是“成龙变凤”的期盼,不如说是根深蒂固的责任感,有没有必要再对他们强调“孩子是谁的”的问题?

主张之二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学生学习好坏,家长责任最大”。家长当然不能推卸对孩子的引导责任,但是,把家庭看作决定因素,是否一定正确?

此外,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普通小学生,每天早晨7点30分左右到校,下午5点左右到家,至于写作业的时间就不用说了。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留给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其实很有限,至于寒暑假,被辅导班占据的时间,绝不会少于二分之一。何况,即便是在家里的时间多,也应该以休息、修整、休闲为主,如果有限的时间还要“争分夺秒”,那在校又该做什么呢?

主张之三是“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青年教师感到压力较大的占六成。有时,孩子任性顽皮的程度,足以让大人招架不住。但是,如果说教师只是一份工作,那么这项工作经营的是孩子们的心灵和未来,即便不是如此,笔者相信无论是谁,在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的时候,都不会也不能说教育只是一份工作。

如果这种“犀利”发言是业余闲聊,或许影响不大。但毕竟是在公开场合,面对诸多家长,即使是反映真实心理,也略显任性了。老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比起老师个人行为更让人不安的是,发言得到众多教育网站、微博、学校群转载,说明这种观点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与教育网站“力挺”发言相对应的,是家长群的沉寂。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成熟的教育观,对学校、老师言听计从,认为老师说的有一定道理,孩子学习不好都是自己的错。一些家长虽然有能力,但也对一些缺乏科学性的言论听之任之,或者选择用脚投票,一走了之,出国受教育。这些都不是积极的态度,对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受教育的环境不利。

应该说,教育系统近些年突出素质教育,并为提高教学质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明显。但是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完成的,实际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再有,不管家长是否有能力,都要求批改作业,批改不到位还要加倍受罚。一些家长无奈地总结:“无论你是谁,参加小学家长会,就变成了小学生,参加中学家长会,就变成了中学生。”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此,笔者不是要讨论家庭影响、个人努力、学校引导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各自应占的比例,而是认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家长,在目标上应该取得一致,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多从自身找方法解决,坚守各自的阵地。

家校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多些正面、真诚、体现正能量的沟通,少些相互抱怨和推卸责任,或在责任多少方面,争长短,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就是要“有担当、尽责任”。

之所以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想说,希望家长们面对老师时都能坚定地说出“我把孩子交给您了”,希望老师们在听到这句话时都能露出一个自信的微笑!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