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增加孩子的阅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痛失魏征,留下了这千古名言。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即使最有时间,最有精力,也总是无法体验这大千世界,虽然体验是认识世界的最好办法。所以,从别人的世界里借鉴,便成为认识世界最最常用的间接办法。
从作者的书本中借鉴
从别人世界里认识世界最常用的是阅读,看别人写的文章和书籍。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我们领悟到快乐的真谛!总之,读好书,就是从高尚的人那里得到借鉴。
从榜样的故事中借鉴
我们习惯于从别人的英勇事迹中去借鉴,所以也大力地树立榜样教育,哪怕是人造的榜样也大力宣讲,因为正面的形象总是具有天然的借鉴意义,向伟人学习,向名人学习,向英雄学习,向榜样学习,以便从正能量的角色中继承和学习好的传统,这是社会、家庭、学校都在共同营造和教育的事实。
从平常的琐事中借鉴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平常遇见的琐碎小事,而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故事也就藏在其中。这些事许多时候并不一定是正能量,往往是负能量居多,除了谴责以外,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利用价值?
有此事是家长自己看到的,有些是孩子自己看到的,也有些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到的,不论哪一种,都可以作为交流的话题。而家长要做的,千万不是说教: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那只是家长的看法,说不定孩子还不是这样看的呢?强加的观点总是不会被别人接受。可以分三步和孩子一起从事件中得到借鉴。
(一)你是旁观者,你怎么看?
比如,坐公交车,看到一个长者站在爱心专座旁,而爱心专座上却坐着一个年青人。
那么,你问孩子,你看到了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孩子一口咬定,这年轻人不地道,应该让座给年长者。你应该表示认同,认同孩子的观点会进一步打开孩子的心扉,虽然孩子的观点并不一定全面正确,但是全面正确的观点对于孩子来讲要求也未免过于苛刻。比如这里,并不一定表示年轻人不地道,或者年轻人正生病需要座位呢,是老人让给年轻人的座位,或者年长者示意年轻人继续坐呢。
但是这至少表示孩子有一个很正面的尊老的社会道德观。只是没有把情况想得更复杂一些,如果年长了还是这样的想法,那会被别人说成是一根筋。当然,这样的交流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更全面地看等问题了。
(二)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怎么想?
比如,孩子看到今天去参加活动的同学,没有带雨具,冒着雨都差点淋湿。
那么,你问孩子,如果孩子就是这位同学,孩子会怎样想?
看上去是孩子以他人的名义在想,实质上是孩子在进行自我反思,把他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故事,把他人的生活经验当成自己的经验,这是要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学会从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我们称之为同理心,可以更好地处理与别人的关系。
(三)如果你遇到了这件事,你怎样解决?
这是把前二个问题进行综合叙述的结果。但是如果直接问孩子怎样解决,而没有进过上述二个问题的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孩子不知道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说具体,也就没有真正去借别人的事故来鉴自己的目的。而一旦当这三个层次的提问多了后,孩子形成了怎样分析别人事故的次序,形成一定经验后,就可以跳过前二步而直接问第三步,可惜的是我们老是喜欢直接来追问第三步,而忘了前二步的铺垫。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孩子怎样做答,要保证孩子能跟家长说,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家长交流,所以家长务必不要强制,不要武断,更不要呵斥你认为孩子的不成熟想法,任何成长,总是一步一步来的,更何况还是从别人事故中得到的教训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而以史为鉴,也即以人为鉴,因为历史总是由人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