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2017年幼升小面谈,小学班主任告诉你要注意这些!
有些家长可能不知道幼升小入学登记时可能老师还会对孩子进行单独的面谈,面谈时要注意什么呢?北京幼升小网小螺号今天给分享一篇小学班主任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2017年马上要到了,爸爸妈妈们忙碌着打听入学政策,其实这个阶段,小宝贝也不能闲着,大家要给孩子着手准备2017年幼升小面谈的经验,早飞的孩子是赢家呀!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幼升小面谈那点事儿,提前帮各位宝爸宝妈们做好准备!
现场报名时老师都问些什么问题?我们来看看家长的热心分享。
家长1.孩子面试问题:你家住哪里?你在哪里上的幼儿园?妈妈在哪里上班?爸爸在哪里上班?出了3到数学题,问了What\'syourname?这个孩子没有回答出来。。。汗说是去年学过现在忘记了。
家长2.交好资料,被老师带到另一个教室等待孩子面试归来,就结束回家了。路上问了孩子,老师很亲切,只是问了三道20以内加减法和让他自己写了名字,比如4+9,12-4,在纸上画了迷宫,问了平时兴趣爱好老师做了记录,还让孩子走直线,也没有考英语和拼音。
家长3.老师又问了七、学、救的拼音,考了12-3和8+7,也让孩子跳绳了。同时,我在等待的同时,别的孩子跑出来,说老师直接用英语对答,孩子不会就跑出来了。
这年头,上个小学,面试都用英文交流了,20以内的加减您家宝贝都会了吗?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们来听听某学校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王老师的建议。
王老师,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有着9年的教学经验,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
关于小学入学前家长需要带着孩子进行的准备,王老师从知识点和生活学习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一、知识点
1. 拼音
孩子从一年级开学就开始学习简单的拼音,拼音是语文的起步,掌握了拼音孩子们才能开始语文的走路,再慢慢地过渡到拼读。在拼音的学习上,入学前不用要求孩子过多的掌握拼音的书写,但是当拼音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最好要能认识、能读出来。
2. 数学
王老师建议家长平时带着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字,让孩子对数字有一种数感,要从孩子点滴生活中去培养这种感觉。幼升小对于孩子的加减法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从小朋友踏入小学生活,最先接触的是数字,慢慢才会学习简单的加减法。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最先认识的是数字,慢慢地等孩子们适应了小学生活,才会学习到数字的加减,而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对于加减法的认知和接受也变得不再困难了!
3. 识字量
孩子识字,应该是从小培养的一种习惯,从阅读中识字。孩子在上学前会出现一个指读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意识的去指读,比如遇到老虎是山中之王的这个“王”字,王老师就会告诉孩子这就是妈妈的姓,妈妈的名字第一个字就是王。这样让孩子在平时的亲子阅读中,慢慢地掌握一些基础文字。
二、生活学习能力
1. 生活能力
孩子的生活能力,应该是家长们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的一种习惯。家长应该从平时的生活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教会孩子整理,比如玩完了玩具要将玩具收拾归位,而不是随意地扔那里,这样的培养会让孩子在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可以将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简单的举个例子:孩子的鞋带在学校开了,孩子不会系,如果这时候老师不帮忙,你的孩子会不会被鞋带绊倒呢?孩子的衣扣开了,不会扣,如果这时候老师不帮忙,你的孩子会不会着凉呢?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还是需要家长提前去培养的。
2. 学习能力
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去做一件事,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因为孩子小,幼儿园的课时一般都在半小时,而进入小学生活,课时提到了45分钟,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认认真真的坐在那里45分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孩子幼升小需要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对于已经入学、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对上学有认同感、尽快进入角色,这其中有两层含义:
(1)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起幼儿园,小学的学习规律性更强一些,每天必须去上学,有各种规章要遵守。孩子要在短时间内适应这样的生活,并知道遵守这些规则。从父母的角度看,必须对孩子严格要求,要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上学时,上课不要说话,按时放学回家,要做作业,并能够在老师布置作业后,积极主动的去做;放学后,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要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严格要求孩子,鼓励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孩子入学前三个月,家长一定要和老师积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孩子要严格“监视”,并积极鼓励。家长不要一开始就放手不管或管理放松,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之后再紧就很困难。
我就习惯养成与王老师沟通时,王老师说: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a.提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b.及时复习的习惯
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间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c.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地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形式,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颖,记忆的效果越好。
d.经常阅读的习惯
当孩子有阅读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孩子幼儿园学过歌曲的歌词,或是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再或者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e.口语交际的习惯
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f.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家长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g.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家长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孩子一、二年级时,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有得了多少分,更要关心的是孩子是否打下了良好的语言、阅读方面的学习基础。这部分基础应该在孩子学龄前就开始注意,在一、二年级更要注意。
孩子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后,王老师提醒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好习惯是陪出来的
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填空是什么意思?划线怎么划……这些都要家长的帮助。一个6、7岁的孩子并不太愿意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做作业,家长不在,就会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玩玩橡皮、削削铅笔,不能专心做作业,边做作业边玩的坏习惯也就此养成。如果有家长在旁边陪着,孩子有了约束力,就可以安心做作业,家长也可以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辅导,比如划线应该用直尺,用橡皮时不要把其他好的字也擦掉了等等,久而久之,不仅孩子掌握了正确使用文具、做作业的必要知识,专心致志做作业的好习惯也养成了。孩子再大一些,好习惯成自然,孩子自己也就有约束力了。
人们都说小学一、二年级时看不出孩子间的差异,到了三年级,问题就突显了,哪个是发亮的金子这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其实这些差异除了智力方面的些许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差异,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家长在一、二年级这个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陪孩子一段,后面的十几年就不用家长太操心了,这也是好几个名牌大学学生家长在谈到自己培养孩子时说得很重要的一点。
在陪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干预太多,让孩子养成独立(善于)思考、独立收拾书包、书桌等好习惯,否则,一切都白费。家长陪的时候如果觉得干坐着浪费时间,就在孩子边上看看书吧,这样也可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二)分数的重要性
上学了就免不了要考试,简单的就是三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今天考数学,明天考语文,后天又是英语测验。有了考试就免不了有分数,有了分数就会有高分、低分之分。考试只是对孩子一段学习的评估和测验,分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王老师建议家长在看过分数之后能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试卷,看看哪里是孩子的薄弱环节,需要补习、巩固,哪里是不该犯的错误,下次要注意。这样的分析对孩子来说一个很好的引导,孩子能够知道以后考完试应该做些什么。
孩子一年级的分数并不可能对他的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家长的态度却会对孩子的产生绝对的影响,家长的态度决定了是否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考得不好时,家长先别急着骂孩子,而是要先自省一下自已是不是有工作没有做到位?这里家长的工作是指督促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除了上面说的独立思考等好习惯,还应该教会孩子预习、认真听课、不懂必问、复习、再复习的好的学习流程。
另外在这个应试时代,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必要应试技巧,将我们以前学习中所总结的经验、技巧也教给孩子,孩子掌握了这些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愁学习成绩不好。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十几年的学习,就好象是马拉松比赛,孩子们现在只是刚起步,没有必要让孩子处在领跑的位置,自古以来马拉松比赛的领跑者都很少得第一,第一名往往是那些刚开始处于第一方阵的选手,做领跑太累,到了关键时刻可能没有冲刺的力气。”
(三)与老师保持有效沟通
每个老师的性格不一样,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样。王老师自己采用的是通过微信的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来和所有的家长开诚布公地讨论话题,在微信群中家长和家长也有互动。有的老师的性格让她不会去主动联系家长,孩子没有什么问题,老师就不会主动去和家长沟通,但是如果家长主动去找老师沟通,老师肯定不会拒绝。
老师也需要家长的信任,那种被信任的感觉会推动老师更好地去关心学生。比如我们班的豆豆休息时在教室里皮闹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如果这时候家长的一句:王老师,没事,孩子们皮皮闹闹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你不要记心上!听了家长的这句话,我的心里就会暖暖的,同时我的心中也会产生自责:为什么我没有看好孩子们呢?为什么我不能全面地照顾到她们呢?有时候家长还会说:你一个人要照顾这么多人,哪看得过来啊!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听了家长的这些话,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小编与一些老师朋友们聊天时,谈到老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问题,所得到的结论是,老师最怕两种家长:一种是从不来学校,对于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另一种是三天两头来学校,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老师理论。常听到老师说,家长很难沟通;也常听到父母说,老师很难沟通。如果只是彼此抱怨对方,而未思考如何谋求沟通之道,双方很难搭起沟通的桥梁。对于老师的工作,我们应该积极地认可。生活中我们怎么去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我们,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这个原则也适应于家长和老师之间!
幼小衔接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小编用学校校长在幼小衔接的报告中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个小圆球身上一不小心掉了一块,它变得不再完美。它为了寻找丢失的碎片,变回完整的自己,不停地四处滚动。因为残缺,小圆球滚得非常慢,但它可以闻到路上芬芳的花香,还可以与虫子们聊天,在阳光下玩耍。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一块。但是变回一个完美无缺的球以后,它滚动得太快了,没有时间关心身边发生的一切,也没有时间与虫子们聊天,也不再能在阳光下玩耍。小圆球变得不再快乐,整天郁郁寡欢。也许或者肯定,孩子们在成人眼中是不会也不可能完美的,总是有那么多的不足和缺撼,但是,他们本来却是快乐的。如果为了达到成人眼中的完美,父母是高兴了,孩子却得了疲劳和忧郁还有不快乐。
因此我们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只要他(她)们努力了,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给予他们微笑和鼓励。
让我们一同努力成为成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