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亲近自然  融入社会(2)

2017-09-12 19:26:1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所谓的反面案例来让幼儿作“剖析”,可惜的是,我们所给的那些案例又太过于直露,将一些不对的地方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幼儿的眼前,这样的“剖析”有多大价值?  

  再次,成人化倾向,即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幼儿的道德教育,这样使幼儿常常会用一些虚假的行为反应来应付老师(也就是两面派行为),却并没有真正获得多少社会性人格的发展。  

  儿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幼儿的这些特征,教师常常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成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世界观,已经有了思辨的能力,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理论的充实、思想的吸收、观念分析、价值调整等方式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价值。但是,儿童需要的是通过活动、体验、群体间的交互、认知上的冲突等外显的行为来逐渐走向内化的认知。  

  假如我们让儿童不先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是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地开展自己的活动,进行充分的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人格,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孩子们所熟悉的日本卡通片《灌篮高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场上的比分是99:99,时间只剩下3秒,而此时篮球正好在全场未进一球却又极想在最后时刻能表现一下的樱木花道手上,而他的“死对头”流川枫正在篮球架下且无人盯防。这时的樱木花道面临一个两难抉择:要么将球传递给流川枫,因为谁都知道流川枫比樱木花道投得准,但樱木花道却极有可能丧失了一次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或者他自己投篮,那他将获得最后一次表现机会,但很有可能投篮不中,使球队失利。  

  这时,每一个人所作的行为抉择不仅与他的价值观有关,而且和他们凭经验而作出判断的方式有关。有的孩子认为这种最后一次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决不能放弃,而有的孩子则认为篮球本来就是一个团体性的运动,应该考虑到团队的合作。当然,这种带有偶然性结果的行为抉择,很难判断哪一个反应是正确的,这样的情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抉择都将影响全局的利益。  

  [妈咪爱婴网教案频道]

  可见,道德教育不能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容器,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中一味灌输。幼儿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也时时刻刻在与社会接触,他们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社会活动中获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因此,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幼儿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