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港湾
整理了关于幼儿教学策略论文《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港湾》,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格受承诺、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的,成人之间如此,成人与孩子之间也应该如此。可是由于我们成人的个头大、能力强、经验多、难免会有意无意的从生理上或心理上“俯视”孩子。这种视角容易使我们过低的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进而可能会不尊重或不公平的对待孩子。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如何克服自己的偏见在教育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港湾呢?
一、我们要把孩子当作在人格上平等的个体来交往——尊重
尊重是前提。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纲要》在总则第五条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更加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1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人格就是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自尊及兴趣。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他独特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想法,教师应该加以保护,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大胆的去探索、发现,从而不断地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幼儿想了解蚂蚁有几条腿?蚂蚁是怎么打动?当幼儿有这些想法时,教师应当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去观察蚂蚁的特征,在透明的瓶子礼饲养蚂蚁,供幼儿观察蚂蚁是如何在沙子里打洞的。使幼儿的想法在观察中得到验证,从而养成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积极探索的习惯。
尊重幼儿的人格,还要尊重他们的自尊。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看到过这样一件小事,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家长开放活动中有一位小朋友数学的操作题没完成,她的妈妈忍不住进教室说了几句批评的话,这位孩子就在教室里哇哇大哭可,没办法只好把哭着的孩子带出教室。孩子出来后,外面的妈妈们立刻围住孩子和孩子的妈妈又是劝、又是哄、又是教育,妈妈也在一旁也不断地说些教育孩子的话。可孩子一句也没听进去而且越哭越厉害,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再进教室,我很能理解这位孩子妈妈以及周围妈妈的感受,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让孩子一下接受这么多意见,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呢?不要当众批评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她失去自信。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多理解她,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妨先听听她的想法,帮助他分析问题从而逐渐学会解决问题。不了解原因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遭,使她产生逆反抵触情绪,使教育很难继续下去。妈妈可以试试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暗示;可以用冷处理让孩子自己去调解,等下课后再找孩子谈;还可以把她带到避开人的地方问明原因再进行教育。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们在注意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在日常小事中渗透对孩子的教育。
2、尊重孩子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只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只大灰狼呲牙咧嘴的站在琴旁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这样的情景还少吗?大人们往往以过来人的身份替孩子做某中选择,逼孩子学画,逼孩子上各种学习班......并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可是试问一下这样成长的孩子会体验到快乐吗?反之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个教育的引导者,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教案,是教孩子学习鸡妈妈找宝宝。本来我的计划是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孩子们的疑问,“你们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然后教师从孩子的经验中提取母鸡下蛋一个中心内容。可是当老师为了把孩子们引入教学而题出了一个问题——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呢?孩子们的回答就跑题了,一个孩子说,鸡蛋是母鸡生出来的,另一个孩子说母鸡住在农场里;接下来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数其农场的动物来,猪马羊,鸡鸭鹅、猫狗兔,五花八门,兴趣盎然。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打断孩子们的话题,执意把他们引回到母鸡下蛋的话题上来,教学效果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