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制造系统
整理了关于幼儿军事科学《柔性制造系统》,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80年代以来,工业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研制或生产周期,增强产品更新换代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开始把计算机作为中枢,组成由各类数控机床、监测设备和其他机器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仓库系统、自动输送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目前,人们把这些具有高度自动化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柔性生产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设计人员只要把生产任务编写成相应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控制中心,由人通过电子监控装置观察机器的运转情况就行了。
机械制造自动化迄今已有几十年历史。早期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只能在大规模生产领域内引入生产自动化。30年代到50年代间,人们主要建立了由机械式或液压式的自动车床、组合机床或专用机床组成的单品种生产自动线。这种自动生产线有其固定的生产节奏,要改变加工品种是非常困难,且费用极高,故称之为“刚性自动化生产线”。到了60年代,人们意识到大批量生产只是机械制造业的小部分,约占15%~25%,而中、小批量生产要占到75%~85%。比如在日本,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企业的产量是大批量生产企业的两倍,但是雇员却是大批量生产企业的4倍。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中比重占绝对优势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落后于大批量生产企业,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生产方式来改变这种落后局面。
美国森斯特兰德公司在1967年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在随后的10年中,又继续开发了几十套FMS。在此期间,FMS的技术先进性得到充分证明,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此基础上,FMS数目激增3倍,用户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也持续高涨。此后,每年FMS的平均增长率均在30%~40%。
近年来,我国走国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的道路,在FMS的研制和应用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北京机床研究所为掌握当代机械制造新技术,与日本发那科公司合作,在1985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套柔性系统JCS—FMS—1。该系统包括5台CNC机床、一台工业监控计算机以及包括中央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