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2018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谢亭送别》教案设计(2)

2018-02-21 22:02:1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便是我们要重视的整体结构把握法。?

  2.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里首先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1994年高考《菊花》诗鉴赏中所谓“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就属此类。其次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表达方式子类别的识别与分析。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澄清基本概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自的定义和特点;其次要特别重视抒情的直接与间接、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技巧的处理,品味其妙处。?

  例3?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就能很快将答案明确为: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

  这一考查点首先要求我们能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如分析上文例3中前两句诗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里两处运用了比喻。前句以眉喻月,写出了月亮的清丽形态;后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水的清澈明静。?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中国古代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如分析上文例4中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中的景物环境氛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含了诗人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求我们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

  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同时,诗歌的风格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由盛转衰时期和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在南宋以及苏轼受到儒道佛多方面思想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背景因素。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例4?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高考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还涉及到语言的组织表达。考生既要能理解,弄得懂;还要会表达,讲得清。因此,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熟能生巧,多练才能把握规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