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狱中题壁》教案设计
整理了关于2018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狱中题壁》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 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
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
《狱中题壁》理解: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