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设计(2)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自学:任选一个方面自学。
2、指名汇报,适当补充。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三方面体会自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田园诗歌淡雅、恬静、清新、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方法上,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趣读、”“听读”、“背读”带领学生从音韵、画面、情感三方面去体会诗歌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