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早梅》《新柳》《北 陂 杏 花》教案设计
整理了关于2018年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早梅》《新柳》《北 陂 杏 花》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古 诗 三 首教材说明
早 梅〔解题〕
本篇是唐代诗人张谓的一首七言绝句。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却是在写诗人与早梅傲寒独发的高洁品质在精神上的契合,与诗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一树寒梅傍桥开放,后两句写人们以为那是经冬未消的白雪。
〔语意理解〕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远。“傍”,靠。诗的第一句既写出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白玉条”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风姿。乍暖还寒时节,梅花已放,可见其早。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开放。“经冬”,过冬。“销”,这里指冰雪融化。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表现得恰如其分。
〔写作特点〕
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物我合一。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无尽的意蕴。
新 柳
〔解题〕
本篇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杨柳的形态、色泽和动感,侧重写柳枝之长、柳色之新以及新柳与春水的关系,并在其中掺入了诗人的自我。通过写一树新柳赞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浅黄色的柳条轻拂水塘,后两句写是水中的倒影使柳条变长了。
〔语意理解〕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从斜处设定视角,才能看到水面的银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镀上了柔美的亮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就带来了春的消息。既是“拂”,则风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浅黄”更明白地紧扣了题意,“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等到了深青,就已经是晚春了。所以对新柳之情也是对新春之情。“且莫”可作“切莫”解。这句仍是写远景。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长。”
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伸”的缘故。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就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写活了。
〔写作特点〕
1.注重直观,活泼新颖。
2.咏物抒怀,情真意切。
北 陂 杏 花
〔解题〕
本篇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傍水的杏花。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后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