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宝宝过敏原因的日常分析

2018-04-09 08:34:1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儿童的过敏性疾病有增加的趋势。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儿童中常见的过敏有食物过敏、皮肤过敏、药物过敏和环境致敏因子。

  食物过敏: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质(多为蛋白质)进入了体内,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入侵的病原,进而发生了免疫反应。食物过敏不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2%,但在3岁以下婴幼儿中较常见,发病率约为5%至8%。尽管任何食物都有造成过敏的可能,但儿童中最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类、小麦、大豆、巧克力、鱼和甲壳鱼类等。食物过敏所产生的症状出现在消化道,表现为腹泻、呕吐等;在皮肤表现为皮疹、红斑、瘙痒等;还可有呼吸道的表现如气喘、胸痛、鼻炎等。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最好能够坚持母乳喂养。若无法进行哺乳,可改喂以乳蛋白部分水解婴儿配方奶粉。乳蛋白部分水解婴儿配方奶粉是通过特殊的酶水解技术,将完整的蛋白质切成较小的肽段,从而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还有一种情况叫食物不耐受,应区别于食物过敏。它是指对于吃下去的食物,体内的酶无法正常予以消化、分解,因而出现某些异常。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的是乳糖不耐受症。有研究发现,国内婴儿腹泻患儿中,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率较高。这些患儿由于小肠黏膜的损害导致乳糖酶暂时缺乏,不能消化普通配方奶里的乳糖,加重腹泻,并伴发腹胀,腹痛。目前国内没有适合的乳糖酶制剂,这部分患儿可采用无乳糖的配方奶粉。对于食物过敏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找出过敏的食物,避免摄取此类食物。

  皮肤过敏:又称为敏感性皮肤,就是容易因饮食、情绪或所用的护肤用品,导致皮肤表面干燥、发红、起斑点、眼肿、脱皮或生暗疮等。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发病,通常在3—5岁时缓解。

  婴儿期症状:两颊皮肤干燥、发红和脱皮再延伸到脸部、颈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瘙痒导致宝宝焦躁不安,难以入睡。在儿童时期(2—12岁)的患儿以四肢屈侧皮肤炎为主,包括肘窝、腋窝、颈部、手腕和足踝,而搔抓还可能导致续发性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药物过敏:主要发生于特异体质的患儿,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有磺胺类、汞利尿剂、青霉素类、血清制剂等。药物过敏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用药的方法等因素有关。对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必须及时进行处理。首先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那根等。发热反应较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经抗过敏治疗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给予退热剂,如百服宁、阿苯、泰诺等,对3岁以下小儿可给予安乃近滴鼻。经以上药物治疗,多数患儿体温会很快降至正常,其他过敏表现亦会随之消失。

  常见的致敏环境因素有:花粉、尘螨、霉菌、灰尘、烟雾、香水、汽油、油漆、清洁剂、宠物等。接触以后可以出现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多种病理变化。环境因素导致的过敏常常与时间或空间有关,可以作为寻找过敏原的线索。如过敏症状常在晚上睡前发作,应怀疑可能与卧室的某些因素有关,如睡衣、寝具、尘螨或睡前经常吃的某种食物。预防的方法也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搞好室内卫生,装有空调的房间应该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被褥,避免使用地毯、绒毛玩具等。孩子的内衣应用清水多次漂洗,以免残留的清洁剂引起过敏。搬入新居、家庭装修、购新家具后,应开门开窗,待室内异味消除后,再让小儿使用。带小儿外出时,尽量避免去车多人杂的地方。

  对有过敏性疾病的小孩,家长也不必太担心,只要日常生活中多加以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发生疾病,及时治疗,正规地使用药物,大多数的孩子愈后都比较好。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