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教案设计
整理了关于2018年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分析教材。
我从五方面来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呈现教材)
(一)教学内容。
《圆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5—37页的内容。
(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公式,以及圆面积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认识圆锥。结合生活实体,通过学习观察,使学生建立圆锥整体形状的表象,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其次是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了两个重点,一个难点。
1、重点:(1)认识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锥教具、学具若干。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法上能做到优化教法,注重学法,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经历直观操作,建立圆锥表象。
(二)通过对比讨论,理解等底等高。
(三)采用动手实验,探究体积公式。
这三点教学法在后续的说课中会具体谈到。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魔术引入,揭示课题。
上课一开始,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为学生变魔术——把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成圆锥形的笔尖,并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关注。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圆锥是由圆柱“变”来的,当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时就形成了圆锥,从而揭示课题:圆锥。学生对这一魔术环节,既感兴趣,又从中看到两种立体图形间的转变及联系,也为后面探索圆锥的体积做好铺垫,可谓一举三得。
(二)观察实物,认识圆锥。
首先,从生活实体中抽象出圆锥。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大量圆锥形的生活实体,让学生建立圆锥整体形状的表象,并从实物形体中抽象出圆锥。
其次,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
然后,小组合作,探索圆锥特征。
同桌两人利用圆锥学具互相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锥有什么特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圆锥的侧面是曲面,圆锥有一条高……(教师利用教具边指边说)当学生说到高,教师追问:圆锥的高在哪?学生边说边指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学生对于高的概念描述的可能不准确、不简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简练地概括出高的概念。然后利用课件归纳总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用字母表示,并进行板书梳理。
最后,两个操作活动,深化对圆锥的认识。
到此,我认为对于圆锥的特征学生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所以我又安排了两个操作活动:活动一:测量圆锥的高。先让学生议一议怎样测量圆锥的高,然后实际测一测。学生在测量高时,一定会出现误差,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出现误差的原因。活动二:探究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让学生先猜一猜圆锥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再动手剪一剪,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原来是一个扇形。学生在这样两个操作活动中,深化了对于圆锥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教学法第一点:经历直观操作,建立圆锥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