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磨蹭怎么办
我发现,磨蹭几乎成了儿童的标配。这里面除了一部分是儿童的天性,更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现在很多教育类的书或文章都在讲一个道理:磨蹭的孩子是家长催出来的。
大道理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觉得似乎有道理,但是理解了却做不到,所以基本上会出现这样比较普遍的情况:
A:我家孩子总慢吞吞的,怎么办啊?
B:书上说:都是大人催才导致孩子慢的,不催就好了。
A:可是如果我不催,他更慢啊!我多催几下,他还能有点反应。不催的话,门都不用出了,学也上不了,作业不写了。养成这个习惯,孩子就废了。所以我不能由着孩子啊,还是得催,催才有用。
所以最后,道理说归说,但却总是做不到,该催还是得努力催,结果呢?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没有,然后家长就更头疼焦虑了,又加大力度去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最终,大人累,孩子烦。尤其是等孩子上学了,面对学业等各方面压力,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这个时候急一点的家长就批评打骂孩子,孩子哭闹对抗或者麻木应对,而且还会延伸渗透到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造成破坏力。
如果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那么请大家耐心听听我对于“快点”一词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上帝委托我们照顾这个天使的同时,除了会给我们奖励之外,同时为了让我们方便照顾这个天使,也会打包配送一些权利给我们。
这里面就包括敦促孩子“快点”这个词。这个词原本的设定是很有用的,要不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就真的是一句废话了,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更不能用了,不是吗?谁会听一个整天说废话的人的话呢?
那这个词为什么后来会失效呢?这里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人们心里或眼里,往往限量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越是稀缺的东西,在它出现的时候人们才越会重视,才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或者价值。
反之,天天出现在我们眼前,源源不断输送给我们或者随处可得的东西,谁会去重视呢?
打个比方,比如毕加索的画,如果像卫生纸一样多,在家里堆满,满大街随处可见,那它还有价值吗?有人会重视它吗?
参照这个原理,那我们想想,平时,我们是如何使用“快点”这个词的呢?
是不是简直就像是无限量供应啊?随时随地,想说就说,不想说也说,一天说个几十次“快点”完全是正常的量。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天天无限量地被免费大赠送“快点”这个词,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能通过这复读机似的无限量“快点”中感受到来自家长深深的爱吗?还是感受到的是唠叨和厌烦呢?我们只要想想我们自己被别人这样念的感觉,就知道答案肯定是后者了。
然后有的人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因为有时候多说几次,或者凶一点说,孩子还是会听的呀?!
这是个错觉,你可能以为是“快点”这个词在产生作用,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是你这句话背后投射的情绪在使得孩子不得不配合而已,是因为孩子在害怕,害怕家长发火。为何害怕家长发火?是因为孩子小,还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不得不依赖家长。家长发火,孩子就会怕自己得不到爱和照顾,所以不得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