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2)
我继续说:“现在请你再想想:能做到吗?”
“嗯,好像很难!”翔云抓了抓后脑勺。
“翔云,你真是太棒了!刚刚还在说‘不可能’,现在只是‘很难’了!这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说明你很容易接受对你有用的建议!
“我理解你的难处,肯定会‘很难’的,不难才怪呢!
“不过我相信你,不管再难,你一定能做得到的!因为你是个有志少年,也是个明理的少年!”
3、“千万不要努力学习!”
我接着说:“翔云啊,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假如你暂时把它放下了,是不是会多出很多时间?”
翔云说:“是。”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一想,多出的这些时间怎么安排呢?”
翔云说:“没有,我还没有想是不是能放下呢!”
我说:“那你猜猜看,假如让林老师来给你建议,如果你把它放下了,怎样安排多出的时间。你猜猜林老师会建议你怎样安排?”
翔云说:“这还用猜吗?肯定是叫我要努力学习了!”
我说:“不,恰恰相反!我要向你提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努力学习!”
翔云一愣:“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是个非常上进的少年!你看,你原来初中时的学习成绩是相当不错的,你报考了重点中学,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还差一点没能考上,所以你想用写小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最棒的,所以你放弃了功课的学习,想写出一部一鸣惊人的小说。但是现实是,以你现在的阅历,要写出一部一鸣惊人的小说,暂时还有困难。那么,如果你暂时放下了写小说,一个心思又扑到学习上去,你心里一定会想:我这一个多学期已经掉了190多名,我一定要争取尽快把它补回来,我要尽快超过其他同学。这样一来,你的心情是不是又会开始急起来?
“有几句俗语:心急吃不上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镢头挖不成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一个心思想又扑到学习上,想在短时间内赶回那190多名,甚至超过其他同学,一定很难实现,那心里一定会产生一种挫败感。
“所以林老师建议你:如果你放下以后,把多出来的时间分成三份:
其中一份,用来‘关注’学校的功课,上课听一听老师讲解,课前也可以看看书,想一想这些功课我到底能不能把它学好,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但是记住,‘千万不要努力学习’哦!林老师只是建议你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关注’学校的功课。
第二,我发现你近一年来,由于只顾写小说,跟老师、同学很少交往,也就是说你渐渐远离了朋友,成了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但是人不能没有朋友,所以林老师建议你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交朋友:(1)把你以前的老朋友找回来,重新恢复以前的关系;(2)看看你身边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或者能说得话来的,可以成为新朋友。
第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这部小说,我发现小说的主人公蓝翔有很多不良情绪:他矛盾、苦闷、孤独,焦虑,老想跟别人战斗,你看他本来的目标是要去探索宇宙奥秘,可是他在路上见到野猪就要斗野猪,见到野豹又要斗野豹,甚至见到蜜蜂也要跟它斗一斗。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因为对现实不满,想要发泄这个不满情绪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小说主人公的某些情绪、性格特点,总会留下一些作者的影子,请你想一想:这个主人公蓝翔跟你有没有一些关系呢?”
翔云说:“林老师你说得太对了!这个主人公其实就是我自己啊,现实生活中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孤独、痛苦、无助的,没人能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他们。”
我说:“好,找到这些不良情绪就好了。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留在你心里,它会让你不开心,会影响你学习、生活和交朋友。所以现在林老师建议你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了解一下:这些不良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可能是从老师那里来的,有些可能是从同学那里来的,有些可能是从爸爸妈妈那里来的,也有些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找到一个原因就把它拿掉一个,找到一个再把它拿掉一个,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开心,性格也会越来越开朗,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
翔云说:“嗯,那我试试吧。”
我说:“好,祝你成功!”
十天后,翔云给我打来电话,很开心地告诉我:
“林老师,上次从你那里回来后,我尝试着调整了一下心情,用了些心思来关注课堂上的功课,我发现这些功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容易了。我发现很多题都简单得不得了。”
我说:“那好啊!说明你的理解能力是超出一般人的,拉下了那么久的功课,你还能感觉到当前所学的内容非常简单,真是了不起!不过你一定要记住林老师的话哦:千万不要努力学习!除了关注课堂上的功课,还有另外两件要做的事千万别忘了!”
此后,翔云几乎把写小说的事放在了脑后,一个心思就想着:功课、功课、上进、上进!
……
为什么短短两个来小时的谈话,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因为我自始至终是站在孩子的同一边想问题。
(三)
站在同一边,引导孩子追求更高层次目标
春节过后,李强夫妇听朋友介绍,说我给孩子做心理辅导,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很有办法,便把两个孩子宏图、宏强带了过来,让我跟他们聊聊。两个儿子一个八年级,一个五年级。
听李强夫妇介绍,两个孩子寒假在家懒得要死,每天做不了半小时作业,一天到晚只顾看电视,玩游戏,要不就是跟邻居的孩子在外面追赶打闹。
两个孩子听了,低头不语,无精打采。
我说,我也喜欢看电视,喜欢玩手机,玩游戏。
我问他们夫妇,在外面做生意累不累?收入好不好?然后问他们,如果有一个更轻松的生意,不用那么累,也不用增加投资,收入还不减少,干不干?
他们说,当然干了!
因为他们做生意是跟厂家打交道,属于供货商这一类的。我说,如果有一天,你们供货的厂家跟你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不用送货了,原来你们每月的利润是多少,他们就给你多少,你们什么也不用干,只管在家吃喝玩乐就行了。你们高兴不高兴?
他们说,当然高兴了!
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其实懒惰是人的天性,如果整天不用干活,都有好吃好喝,有钱花,谁不乐意?既然如此,孩子们辛苦了一个学期,难得有个寒假,就让他们轻松轻松,好好玩玩吧。”
这时,我看到两个孩子开始两眼放光,来精神了,便问他们在家喜欢看什么电视,玩什么游戏。然后我说,这些电视、这些游戏,我也喜欢。
讨论了一会儿关于电视和游戏的内容,我便问他们,看这些电视,玩这些游戏,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很快乐?
他们说是。
我回头跟他们夫妇说,是啊,追求快乐也是人的天性,谁不想快乐呢?
然后我开始跟孩子们讨论:
有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它们整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一起在树林里上蹿下跳,追赶打闹,它们快乐不快乐?
孩子们说,快乐!
后来有一只猴子,发现自己跟别的猴子不一样,于是它跑了出去,它去干什么了?
它去学本领了。
它学了什么本领?
它学了十八般武艺,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学了跟斗云,分身术,学了很多本领……
我说,这只猴子,学了本领后,跟牛魔王称兄道弟成了好朋友;把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拿来当兵器,东海龙王也怕它三分;回到花果山教猴子们耍枪弄棒学本领,猴子们都尊他为大王。这时候,它快乐不快乐?
孩子们说,快乐!
那它的快乐跟花果山其它猴子的快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们说,它有成就感,它教猴子们学本领,猴子们的安全更有保障……
这只猴子后来大闹天宫。
在闹天宫前,是不是巨灵神都不把它放在眼里?闹天宫之后被封为“齐天大圣”,是不是托塔李天王都对他毕恭毕敬,太上老君、太白金星都跟他平等相待,连玉皇大帝都怕他三分?
现在这只猴子快乐不快乐?
他现在的快乐,跟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乐,只是低层次的快乐,而且很难长久;“齐天大圣”的快乐,是有成就感的、高层次的快乐,而且更能够长久。
我们继续讨论:
他现在的快乐是怎样获得的?
你们要“齐天大圣”的快乐,还是花果山猴子的快乐?
要获得“齐天大圣”的快乐,以后应该怎么做?
两个孩子讨论得很有兴致,都说回家认真看书,认真写作业,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了。
我说,不对,看电视,玩游戏,也可以获得快乐,为什么不看不玩呢?电视还是可以看,游戏也可以玩,但是少看一点,少玩一点,做得到吗?
他们说,做得到!
于是他们商量好:上午做一个小时作业,看一个小时课外书,还要记阅读笔记;下午也是,做一个小时作业,看一个小时课外书,记阅读笔记;晚上,或者写作业或者看课外书一个小时。
然后我说,请你们爸爸妈妈督促,并且经常向我汇报。好不好?
他们齐声说:“好!”
最后,我跟他们说:今天跟你们聊得很开心,我听你们说话很流利,表达能力也很强,不知道你们朗读课文怎样?
他们说没带书。我说好办,就读这段话:
每个人都追求人生的快乐,但我追求的是“齐天大圣”的快乐,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乐。因为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乐只是低层次的快乐,而且很难长久,我也知道,要获得“齐天大圣”的快乐,必须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两个孩子按我的要求,津津有味地读了好几遍。然后我问他们: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
他们说,明白!
我说:“那好,你们回去把它背下来。回到学校以后,两兄弟比一比,看看谁是“齐天大圣”第一,谁是“齐天大圣”第二。好不好?”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回去的时候,我看到,他们一家子都很开心。过了几天,李强打电话告诉我,这几天两个孩子都很自觉。
前几天,李强打电话向我报喜:半个学期来,两个孩子表现好了很多,近期的考试成绩进步都很大。谢谢林老师!
我说,不用谢我,主要是因为你们配合得很好!
经典语录:每个人都追求人生的快乐,但我追求的是“齐天大圣”的快乐,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乐。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乐只是低层次的快乐,而且很难长久,我也知道,要获得“齐天大圣”的快乐,必须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04
站在同一边,要对话,不要对立
年前看到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现在已无法复制过来了,想看的朋友可点击下面文章名进入观看:《女儿问爸爸:脾气不好怎么办?这个爸爸的回答暖爆了!》,上面是当时的一张截图)。
视频中,小女孩坚持说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请求让自己静一静;父母一方则坚持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一直大声批评孩子。双方僵持不下。
在两分多钟的对话中,小女孩有两个高频词:
“怎么样” 7次、“我想自己静一静” 3次。
一个理屈词穷的孩子,面对两个资深老练的成年人,仅有反复这一句“怎么样”无力地挣扎。
一对反复想要“证明孩子错了”的父母,和一个反复说明自己“已经知道错了”、想“自己静一静”的孩子。最后谁会赢?
赢的一方会有什么奖品吗?恐怕只有日渐疏远的亲子关系了。
输的一方会有什么教训呢?恐怕只有铺天盖地的挫败感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对峙,都是耗损。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如果孩子和父母长期处于一种对抗状态,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最后可能会胆小、懦弱,或者抑郁,或者叛逆。
对立,是在不断重复地打着死结。
是为过去的错误而批评,还是为未来的成长而教育?
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