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其温情、有人激发其斗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之为: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家庭教养方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归类为:
民主型:父母能够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对子女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也鼓励子女和自己交流;
专制型:父母操控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听命,享有权威。对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宽容;
溺爱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对子女“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于奔波,主要满足子女的物质条件,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又有人把这些归类分为两大类: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
有意或无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总是伴随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过我们自身却后知后觉,我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却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印上了某种烙印。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孩子自己,经常听到其他人聊起他们父母:谁的父母很严厉,谁的父母很通情理之类。虽然不能严格把某一家庭教养方式归类到哪一种里面,但我们也很容易能从教科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结果,或许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有些启示和指导:
父母的教养方式只要是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情感温暖的教养,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走向社会以后,也会更少的体验到社会孤独感。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能动性,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亲)采取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子女便会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欢、偏执、高焦虑、敌对等情绪体验。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产生自我否定,而且还自卑易怒。极端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压抑、自卑或者冷酷残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学专家在儿童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不管何种教养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多疑、自卑,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
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发现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母亲严格同时父亲宽松,或者母亲宽松而父亲严格的现象皆有。其实,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和教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本观点和侧重点不同。偏严格的一方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偏宽松的一方倾向于对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体贴和宽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沟通。父母在交换彼此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协商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案,最终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态度。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和态度向子女传达其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孩子,父亲母亲是他们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那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养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在其中,父母始终保持教养一致,使孩子体验到既不被放纵,又不被过分要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