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2018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大家动手做乐器》教案设计

2018-05-29 17:21:3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整理了关于2018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大家动手做乐器》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主要目标:通过实验,解决知识上的疑惑

  一、回顾

  ◆模拟课堂:

  师: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几个必须解决的知识障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略)

  二、活动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假设、验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限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避免过度开放而花费太多时间,导致学生的整体目标感逐渐淡化、转移。需要运用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法”和“反证法”。

  ◆模拟课堂

  1.不完全归纳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先观察一些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它们哪些相同之处。

  师:我们把直尺的一头紧按在桌边,一头露出桌外,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生(试验后):我把直尺向下压,再松手,直尺就发出声音了。

  师: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直尺有什么现象?

  生:它在上下振动。

  (这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表述里的“震动、上下运动、摆动”等词汇,转换成“振动”这一科学概念,并告诉学生“振动”的特点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师:我们再将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生(试验后):我用手指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

  师: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橡皮筋有什么现象?

  生:它在振动。

  师:我们知道人的喉咙也能发声,把手放在喉头处观察,发声时,能感受到什么?

  生(试验后):当喉咙发声时,它也在振动。

  师:这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发声时,它们都在——

  生:振动。

  师:同学们的答案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仅仅三个例子,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鼓、锣、钗、三角铃等乐器,看看是否能证实我们的假设?

  (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地转移探究目标、任性地敲击,教师有必要先提醒学生:不要比谁敲得响、不要连续敲击、注意观察发声物体。)

  生(试验后):我们发现,它们在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振动。

  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发声都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振动!

  2.反证

  师:仅仅七、八样物体的实验,还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信服。我们能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吗?即物体发声了,但它却没有振动的。

  预计学生大致会说出以下几类“发声却不振动”或者“振动却不发声”的例子,教师一一予以反驳——

  生:敲击桌子(以及其他体积大的固体)时,桌子没有振动。

  师:将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或者一盆水)放在桌子上,可以帮助观察到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生:当我们朝笔筒吹气时,是笔筒振动产生的声音吗?

  师:这主要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用一张小纸片或羽毛放在笔筒口,就能看到空气的振动。

  生:液体振动时,也能发声吗?

  师:是的,浪花飞溅时的声音我们都听到过。

  生:那为什么有的波浪没有声音呢?

  师:有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但有些动物的听觉比人灵敏,它们却能听见,比如蝙蝠、海豚等。东南亚海啸时,大象就听到远处海浪发出的次声波,而提前逃跑了。这些知识与制作乐器无关,就不详细介绍了。

  3.结论

  师:从以上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制作乐器,就是让物体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活动2:怎样调整音调

  ◇设计说明

  乐曲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合而成的,调整音调是制作、演奏乐器的基本功。

  简谐振动的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音乐简谱中的1、2、3等就是一些有规律的音调。

  由于学生制作的乐器基本可以分为固体振动发声(如用橡皮筋、尼龙线制作的弦乐器和用金属、木头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和气体振动发声(如用吸管、玻璃杯制作的管乐器)两大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情况的音调变化原理,使他们懂得如何调整音调。

  ◆模拟课堂

  1.认识音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