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设计(2)
设计意图:组长分工到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一半。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验要求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交流各组的实验记录单)
3、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离演示)。
(1)猜测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分离实验在上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学生已经做过,作为本课不属于重难点,因此教师做演示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规范的实验操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再次熟悉并掌握。
4、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不能分离
5、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设计意图: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解于水中,但食盐溶解水中后没有颜色,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想象并进行描述。四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环节三: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分组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课件)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对于分组实验一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本课设计的两个分组实验,本实验相对来说简单,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因此,在指导做分组实验一“扶”后,分组实验二选择“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
在每次小组合作时都要评比要建立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环节四:收获交流台。
1、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2、指导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会或不会)自行沉降,且____(能或不能)用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3、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溶解的概念。齐读一遍。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
设计意图:学生会回答是通过实验的来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要给与学生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一个或多个实验总结出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更浓。
4、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白糖、红糖、味精、鸡精、咖啡、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科学家其实并不难,只要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科,完成好每一次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