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2018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2018-06-01 19:30:5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整理了关于2018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方法提示:用力按压、、弯曲、拉伸 、轻轻击打、拨动等)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

  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课堂练习:

  一、判断

  1、我们不要长时间戴着耳塞听音乐。( )

  2、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

  3、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

  二、选择

  1、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3、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4、下课了,我们在教室里( )

  A可以大声讲话 B 控制自己讲话声音 C无所谓

  作业安排

  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自我问答

  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震动的物体会使他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引起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