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范画”该如何取舍(2)
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是否只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去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我们是否只注重了范画作品的“像与不像”,而忽略了绘画还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功能。
案例1:绘画日记
我们班为每个孩子建立了“绘画日记本”,晨间活动时随意取放自由绘画。
周一的早上,稀稀最后一个拿本子,看起来有些不高兴,画了些模糊的线条,但很久都没有完成,她又静静地拿着笔想着什么。
这时,明明走了过来,他见稀稀的画面,问道:“你画的什么呀?”
稀稀小声地回答:“妈妈找不到了!”
明明问:“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稀稀没有回答,明明又继续追问,稀稀仍然不答。
明明正准备离开,但他回头说了一句:“在旁边画个妈妈,不就完了嘛!”说完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我走过去发现,稀稀真的在自己的旁边画了一个卷发的妈妈,而此时,她见我在一旁观察她,回过头来对着我笑了。
活动结束后,我问了稀稀,才知道:原来她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妈妈找不到了。
分析:绘画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稀稀能否画出多么美丽的画面,而我看到她在过程中体验、感受、想象妈妈在身边的过程更为美好。其实,绘画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案例2:娃娃花
春天到了,我将美术课堂带进了花园,开展了一次“春天的花”写生活动。来到小区的花园,盛开着茶花、樱花、迎春花,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小花。孩子们都被吸引到花台边,我在引导孩子们观察了花的颜色、形状和花园的布局后,便请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花开始绘画。
刚说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绘画了,有个孩子用绕圆圈的方法画出一个大花园,有孩子用弧形线条画出了多层的花瓣和花蕊,还有孩子用小圆点来表示很多的花。有画一朵花的,有画几朵花的,有画一片花的,非常的生动。
更有趣的是,当绘画快要结束的时候,月月兴奋地拿着作品给我说:“老师,你看我的娃娃花。”“什么是娃娃花呀?”我仔细一看,原来月月在花蕊中画了几个娃娃,她告诉我:“这个是我,这个是晨晨!”
分析:住在娃娃花里的孩子多么幸福,这就是幼儿最为真实的创造。没有了范画的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实物观察,写生绘画,这样宽松和有趣的绘画环境更能激发幼儿创造。
该不该“示范”
很多老师认为,教小孩画画就要从教他们画最简单的小雨点、最熟悉的苹果开始,并认为“不教要老师干什么”,“ 不教,孩子怎么会画画”。
作为教研员,我经常思考为什么多次传播经验和理论讲解后,老师们对美术活动中教师如何教、教什么,还不是十分清楚,还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没能在美术教学中改变示范的做法,为什么教研活动没能真正打开老师的心结。我设计了一个“藏宝找宝”的游戏,让老师大胆涂画,体验处于涂鸦期到象征期的孩子的绘画特点。“藏宝找宝”游戏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请老师们在自己的纸上制作一张藏宝图。
“请您选一支自己最喜欢颜色的水彩笔,左手拿笔,转动手臂(示意绕圈圈的动作),随意在A4纸上画线。这就是我们的藏宝图。如果画得越大,那么宝贝就藏得越隐蔽,不容易找到;画的小,找起来就容易些。如果你能地把线条画得多一些、占满纸,那么别人要找到你藏的宝贝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