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性教育
这两天,微博和微信就被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刷屏了,再加上之前的南京南站女童性侵案、台湾26岁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案,全国的父母不禁都愤怒了,都在追问: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孩子加强防范性侵害的教育。具体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要让男孩或者陌生的男人碰你的身体。”“男人都是坏东西。”一些老人甚至不让女孩的爸爸拥抱、亲吻自己的女儿;学校里孩子与异性同学关系近一点,父母就紧张,警告孩子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人际间正常的关系模式建构都被破坏了,导致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这些都是性安全教育的误区。其实,在性安全教育中,我们还存在很多很多误区。
误区一、父母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隐私部位
曾经引起争议的一本北京小学性教育教材中,关于性安全教育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除父母以外的人触摸自己的身体隐私。”这句话给孩子带来的误区是——父母可以随意触摸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如果孩子遭遇父亲的性侵害,他们会认为父亲触摸自己生殖器是可以的,因为教材里是这样写的,教师也是这样教的,孩子会坚信父亲的做法没有错,这完全是对孩子的误导。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11岁女孩,从8岁起就被父亲性侵。女孩的妈妈经常上夜班,夜里爸爸陪女儿睡觉,爸爸对女儿说:“我是你的爸爸,可以摸你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我是在爱你啊!”女孩信以为真,对父亲的做法一直认可。当母亲发现此事之后,事情才曝光,父亲对女儿的性侵害才停止了。
在性安全教育中,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理念是:“每一个孩子的身体都是独立的,每个人身体隐私部位都不可以让他人随意看和摸,这个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属。”这才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精神基础,这样的语言方式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但会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体的界限。
误区二、性安全教育会让孩子受到侵害
在性安全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免不了要举出一些案例来告知孩子如何避免性侵害,这些案例会呈现孩子的受害情况,也会有罪犯侵害孩子的行为。一些人认为,防范性侵害的课堂会让孩子看到或听到一些负面的信息,让孩子们觉得恐惧和害怕,会对社会不信任,会认为世界不美好,这些信息会伤害到孩子。
在我的经验中,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立足点是教孩子自我保护,而不是用太多的骇人案例恐吓孩子,孩子是不会失去对社会的信任,包括对父母的信任。我认为,课堂里出现适当的负面信息可以让孩子接触和认识到社会现象,教师为孩子呈现适当的负面信息后,还要为孩子解除负面信息带来的恐惧心理。
如果课堂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羞辱、低自尊、无能感和心理创伤,课堂就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如果课堂为孩子带来的是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对社会认知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帮助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适时适度的性安全教育不会伤害孩子。
误区三、孩子应该保护好自己不受性侵害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