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性教育(2)
女儿8岁,下午她在小区楼下玩的时候,一个男人提着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着一条鱼,引她到楼梯下,强行舔她的嘴。孩子不敢用力反抗,不敢大声呼救,晚上女儿才告诉我这件事情,她还说怕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会生气,会骂她。当时我很生气,她怎么会没有勇气反抗?!我告诉她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用一切办法反抗,离开,呼救,及时告诉我。她嘴上说知道,但我真的担心她到时候没有这个勇气。女儿要求我替她保密,不要告诉爸爸,怕爸爸生气骂她。我答应了。如何增加她反抗的勇气?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父母不要期望孩子面临性侵害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保护孩子安全的责任是监护人,不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能够保护自己,成年人不可以责备孩子。成年人不要认为自己曾经教导过孩子要保护好自己,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真的能够做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亲子关系安全感缺失,女孩不敢在第一时间告诉妈妈,甚至不敢将事情告诉爸爸,唯一的原因就是害怕爸爸妈妈为此骂自己。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有恐惧和焦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是想寻求妈妈的帮助,结果反而被妈妈责备。妈妈在得知这件事情后,要注意保护女儿的安全,这个性侵者可能就住在附近,告诉女儿要远离这个人,如果发现这个人一定要告诉父母。
误区四、防性侵课堂会伤害到曾经受到性侵的孩子
我认为,是否在学校开展防范性侵害的课堂,应该立足于是否对全体学生有益,在学校开展了防范性侵害的课堂,对广大学生有益。
如果课堂里有个别曾经被性侵害的学生,在课堂里他(她)也能够获得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并不是对他(她)的伤害。如果一定要说课堂内容勾起了受害者的负面情绪,甚至受害者将负面情绪发泄了出来,那也是一种修复。可以说,这样的课堂对受害者没有伤害,只有帮助。
误区五、“防狼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误导
在一些机构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时,取名为“防狼教育”,扮演性侵者的成年人会打扮成狼的样子,另外一个成年人扮成受害者,“狼”对“受害者”进行性侵害,比如摸“受害者”的屁股和胸部。还有一些防范性侵害的课,教师会将性侵者描绘成丑陋的男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儿童心理认知的特点,让孩子们认为“长得像狼的人”或者“长相丑陋的男性”就是“坏人”,需要小心提防,而长得像人的成年人,就是好人,不需要提防。这是对儿童认知的误导。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大多是熟人,是孩子敬慕、尊重、信任和熟悉的人,他们对孩子非常关心、主动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满足孩子的愿望等,而且,其中不乏长相俊美、帅气逼人、风度翩翩的人。即使是在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时候,性侵者对待孩子都是以“我爱你,喜欢你,所以摸你亲你”的方式出现的。
在教导孩子防范性侵害时,应该教孩子如何根据他人的行为来辨别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教会孩子辨别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而不是误导孩子从长相上去辨别好人和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