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大班幼儿获得数学经验的关键

2018-07-11 16:40:1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 1.逻辑关系

  (1)知道类与子类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类包含观念。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他们不仅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同类物体也能做出有根据的判断。例如,他们会利索地把不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并说:“因为它们都是花。”但是,大班幼儿对类和子类、整体和部分的层次关系还不能正确理解,通常他们会把类与子类并列看待,而并不十分清楚类大于子类,整体是部分之和且大于每个部分。如果问他们:“是红花多,还是花多?”他们则不易理解问题的所指,往往回答“红花多,黄花少”。因此,大班幼儿对类与子类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还需要获得进一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实现。

  但是我们也发现幼儿并不是对所有类包含的问题都不能回答,这说明幼儿有一定理解类包含关系的发展空间。据此,教师可以从区分类与子类的操作活动人手,例如,要求幼儿圈出图画中花坛里的红花,然后再问:“是花坛里的花多还是圈起来的花多?”引导幼儿发现圈起来的只是花坛中的一部分花,并且让幼儿意识到红花既是圈中的花同时仍属于花坛中的柁,由此帮助幼儿建立类包含的观念。

  (2)划分整体为两个部分或还原各部分为整体,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里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讨论,通常借助于实物数量来进行,但重点不在建立一种数的概念或量的概念,而是要求建立一种逻辑的运算能力。

  我们知道无论等分还是不等分一个整体,整体大于每个部分,整体等于各个部分之和,同时从整体中分出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但是大班幼儿在上述讨论活动中通常“看不到”整体的存在。例如,在操作活动中,当一个整体被划分后,幼儿只能注意到被划分出的各个部分,至于原来的整体,因为不再呈现,幼儿就不再关注了。有时即使我们用图画的方式,让幼儿看到分之前的整体和被分后的两个部分,但在引导幼儿进行部分与整体的比较时,他们依然不能把分出的部分看作是原来整体中的一部分。

  由此,教师在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整体(一个数或量)时,首先要帮助幼儿明确整体的范围并分清整体当中所包含的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去探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

  (3)有初步的长度守恒、面积守恒的观念。幼儿发展长度和面积的守恒要比数目守恒的发展晚许多。当两根等长的小棍或一样大小的图形一旦错开了位置或发生了形变,幼儿就容易受到视觉的欺骗。

  大班幼儿能懂得长度守恒和面积守恒的很少,但是他们对数目守恒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逐渐达到对长度守恒、面积守恒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迁移数目守恒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物体的长度、大小(面积)和它们摆放的位置无关,然后再引导幼儿对同一长度或同一大小(面积)的图形做各种形态万面的改变,如直线变折线或曲线,将正方形分割重组为长方形等,与此同时,引导幼儿分析线段和图形在形态改变后并没有发生量的增加或减少,最终促进幼儿对长度守恒和面积守恒的理解。

  也许有的幼儿到大班结束时,还不能理解长度守恒或面积守恒,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必过于着急,更不要采取灌输的方式加以教授。因为幼儿对守恒的理解和掌握要靠自己的建构,靠背诵和瞎猜出来的“正确回答”是虚假的掌握,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积极地等待,即继续提供有关等量判断的操作练习给这部分幼儿去建构。一旦幼儿自己领悟过来,就永远理解了。

  (4)发现和创造各种排列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去发现周围无处不在的模式,如生活用品、服装和玩具上的几何图案。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有规律的图案,如教室中装饰的彩带、彩灯及幼儿作品的边框等,鼓励幼儿发现并指认出环境中按规律排列的图案。例如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口令的节奏,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节拍的规律以及在串珠、插塑片、搭积木的活动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创造的模式,并让他们展 示给其他幼儿看。这些活动都可有效发展幼儿对排列模式的认识。

  2.数和量

  大班幼儿不仅对自然数的顺序能够熟记,而且对数的实际意义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多研究都表明,5岁以后是幼儿数学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开始在较高水平上形成数的概念,并开始从表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数学运算过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