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许多孩子都涌向好的幼儿园,面对班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们,教师把大量精力耗散在教学组织上,失去了与幼儿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及大面积的指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减少,由于人数多,教具、学具准备量大,活动评价量大,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不堪重负,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也抽不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育教学质量难于突破。用统一的方式要求孩子,让幼儿统一、平均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对特殊幼儿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年龄小,好奇好动,安全自护意识差,班级人数增多,安全系数自然降低,加大了幼儿日常管理的难度。在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利用好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身心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大带小”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大带小活动及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由教师巧妙提示大孩子,大孩子一对一指导小孩子,使孩子们都得以发展,既能方便教师的组织,又能促进幼儿互动学习,有效地解决大班额问题。如创设“宝宝社区”内设各种角色游戏区(银行、小医院、超市、服装店、110、车行等),由大班幼儿扮爸爸妈妈,小班幼儿扮孩子。大班一部分幼儿为“上班”爸爸妈妈,分别自选角色到各游戏区“上班”,另一部分幼儿则扮“下班”的爸爸妈妈,自由带2~3个小班的孩子进入社区自由游戏。又如,在组织户外体能活动时,把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各分成两半,再重新组合成两个混龄班进行活动,这样做,人数还是原来班级的人数,但幼儿非常感兴趣。解决了大班额户外活动时,教师难组织的问题,更确保了户外活动的安全。把男孩和女孩各分为两组,让幼儿根据性别特征及共同爱好自选游戏, 并尝试大孩子作为组织者,小孩子和教师作为参与者。实践证明,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快乐,老师也感到轻松。当小孩子做一些危险动作时,大孩子会主动提醒,也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男孩组喜欢玩诸如《老狼老狼几点钟》 大班的孩子扮“羊”,小班的孩子扮“狼”,之后又角色互换的游戏,喜欢《足球射门》之类的追逐、竞技类游戏,女孩组则喜欢玩《丢手绢》《踢毽子》之类的歌舞、技巧类游戏。增强了幼儿的性别意识和个性发展。“大带小”活动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创造了机会,大大缓解了区角活动中教师难以全面指导的压力,而且“大带小”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儿童教儿童,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大”孩子那种想当小老师、大哥哥大姐姐的需要,增强自信及角色意识,又满足了小孩子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崇拜而产生的好模仿、想和大哥哥大姐姐玩的心理需求。
二、充分观察幼儿活动
幼儿人数多,教师组织难,要做到充分观察更难。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强调: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观点启示了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在区角活动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既不是施令的权威者,也不能在活动中忙碌地穿梭,其结果只会使教师更累。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要站在幼儿的背后,耐心而细致、沉静而全面的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在充分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后,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游戏、介入指导,应该对哪些幼儿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如何做最为恰当等。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随时捕捉到的问题,如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学具、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要适时地给予指导。
三、注重活动中的隐性指导
在活动的指导中,有的教师喜欢在做游戏的幼儿之间随意走动和提问,似乎很满足于“维持秩序”和向幼儿表示“关心”。然而,只要观察幼儿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样的“指导”未必满意。因为这在客观上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打断了幼儿思维,干扰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当然,这也不等于说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走动”和“提问”是不可取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走动和提问,而在“为什么”和“怎样”走动和提问。任何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不能太呆板,也不能太随意。为了不让幼儿觉察到教师的控制,保证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将自己的活动计划和要求,通过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所展示的范例和榜样行为等隐蔽性方式间接影响儿童,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与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活动事件的指导方式也应采取隐蔽的材料暗示法、行为影响法、情绪渲染法等方式暗示幼儿,让其轻松自如的、有选择的、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发展。例如,在开展“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可利用教师角色的转变来进行游戏的指导。当“小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很少说话或不知怎么说话时,教师可扮成“病人”或“病人”的妈妈主动与“小医生”交谈,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知道“医生”该做些什么,有了一定的经验,使他能成功地当好“医生”。这样,既指导了游戏,又使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当有的“医生”不遵守职责,到处走动,教师可扮成“医院院长”指导他应该遵守医院规定,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幼儿在很容易接受的情况下,既继续参与到游戏中,又懂得要遵守游戏的规则,避免游戏活动的盲目性和放任自流的现象。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既指导了游戏,又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四、必要的显性指导
区角活动强调的是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必要时,教师也要恰如其分的插入显性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推进游戏的开展。例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现象,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出现过激行为,破坏玩具,影响别人正常游戏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适时改变角色,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男孩不是在进行游戏,而在一旁“捣乱”,我问他们: 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回答说:我们很想和他们玩,可他们不让我们玩!”如何既让他们不捣乱,又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我深知这几个“小调皮”平时很喜欢做“警察”“打仗”的游戏,于是,我试着说了一句“现在我是警长”,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嗯?”的声音,有的鼓大眼睛、张开嘴巴惊奇地看着我,有的在偷偷地捂着嘴笑,似乎有些不相信。我接着说:但我没有警员和我一起维持秩序,有谁愿意呢?”出乎意料,他们全都举起了手,并挺起胸脯,做立正姿势,有的还把小手翻起来敬礼。这样,他们既能接受我的“命令”,又能充分地参与到游戏中,玩得尽兴、开心。这种角色游戏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是轻松自在的,其结果带给了幼儿认识上的无限收获,它比教师煞费苦心教导下强迫开展的活动,或是直接责骂孩子一顿效果好得多。可见,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少,要把握时机、方向,因地制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丰富其游戏内容。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因此,在大班额现状下开展区角活动,是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合理运用不同的组织和观察指导形式,有效缓解因人数过多引发的难以组织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案例分析:“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
旬阳县第一幼儿园 吴娟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开展,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媒体和成人的讨论获得了更多关于运动会的信息,为了能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旬阳一幼围绕即将开展的秋季运动会,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和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快乐运动的氛围,并因此更全面的了解关于运动的知识,体验不同的运动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幼儿在学习与体验中积极参与运动,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意识。
在这次环境创设中,各班的老师们都根据秋季运动会主题、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了主题设计,创设了适合幼儿的主题墙和吊饰。在班级环境主题版面的布置上,教师们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参与和与环境的互动,瞧!孩子们正在围着运动会的调查表进行着热烈的谈论和交流中,还有几个孩子看着墙面上的运动剪影摆出和它们一样的酷酷的动作。
各班优美、新颖、脉络清晰的主题墙和功能全面、易于幼儿操作的活动区布置……无不体现了老师们精巧的设计理念,处处体现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一时间幼儿园即将开展的运动会成为了小朋友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家长关心的话题,每天来园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运动会的场景: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金牌……我园各班组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着手,设计了本次秋季运动会主题,并创设了相应的主题环境。
主题“我运动 我快乐”,分为多个版块,有“我喜欢的运动”、“我知道的运动项目”、“我喜欢的运动明星”、“我们班的运动口号”、“运动会海报设计”、“评选运动明星”、“我知道的运动规则”、“常见球的分类”、“我设计的运动奖牌”、“我知道的民间游戏”等。 可用主题墙饰展示也可用区域角环境展示。如:我知道的民间游戏;通过图片或照片展示常见的民间运动游戏(打沙包、滚铁环、踢毽子、打陀螺、拔河、跳绳等),展示在走廊墙裙上,并用图片分步介绍这些游戏,幼儿在民间游戏体验中结合环创认识民间游戏。“常见球的分类”可放在益智区,运用图片和实物对应让幼儿进行匹配分类。也可以放在美工区让幼儿通过绘画和手工创作不同球类并展示。“我喜欢的运动”结合运动会项目,通过展示幼儿平时在幼儿园运动照片、了解自己的运动特长和本领,小班幼儿以家长亲子游戏为主,中班幼儿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大班以同伴合作项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