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幼儿清明节社会性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

2018-09-13 15:15:4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幼儿清明节社会性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祭扫先人,近年来,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幼儿在清明节开展集体扫墓的活动,但如果只重视祭祀活动中单一、机械的仪式,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不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如果孩子不知道祭拜的是谁、他生前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祭拜他,自然也不会理解祭祀活动的真实意义。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爱。故去的亲人意味着一种联系,是自己与家庭、家乡、故土割舍不断的联系。讲述故去亲人的故事有利于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为此,我们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之后,决定改变以往的活动形式,组织一个全新的清明节活动——“讲述已故亲人平凡的故事”。平凡人有平凡事,通过讲述平凡的事,表现家族祖先的生活经历,引导幼儿挖掘身边已故亲人的事迹,缅怀亲人;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和亲人的关系,热爱亲人,学习先人的品行美德,从而学会如何去爱,去生活。

  第一阶段

  宣传发动,家园幼互动


  幼儿对已故亲人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普遍感觉陌生。因此,当我们确定好活动主题后,把开展家长工作视为第一要素。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对家长的发动和幼儿对“平凡故事”的理解上,为期一周。

  首先,召开家长说明会,让家长充分理解清明节活动从传统的礼仪教育转到深层的情感教育,重点放在“平凡故事”的理解上。

  其次,利用上、下午接送时间与家长一对一交流,帮助其理解“平凡”的含义——个个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有平凡事;理解讲述已故亲人平凡事的教育意义——在平凡事例中了解家族祖先的经历,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同时,先辈的生活毕竟遥远,孩子如果没有与已故亲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讲的故事只会干巴生硬。故事要讲好,关键之一在家长。于是,我们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认真倾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复述故事,并以具体的讲述案例引导家长。

  “我的太外婆在10年前就去世了,但她生前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那时,粮食很紧张,太外婆每天做豆腐卖,豆腐渣豆腐水可以养猪,豆腐渣也可以当菜吃,豆腐卖掉可以换回钱养家糊口。太外婆是一个勤劳、节约持家的人。我要向太外婆学习,做一个勤劳的人。”,

  另外,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对“讲述已故亲人平凡故事”的内容范围进行划定,请家长先收集材料,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并适合孩子表达。小班,适合讲述家中已故亲人的故事;中班,适合在讲述家中已故亲人故事的基础上,增加社区范围内的烈士及已故名人的故事;大班,孩子了解的范围更广,讲述的内容除身边已故亲人,还可以扩展到家乡和全国范围。这样使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活动面更广,社会性教育的课程方案吸纳的资源更多。

  鲜活、动人的故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血、有肉、有细节,才能感人。为了让故事讲得更好听,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多了,家长培养孩子讲故事的本领也多了。

  第二阶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