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把握探究深度让科学活动更有效

2018-09-14 10:42:1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把握探究深度让科学活动更有效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探究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园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园本教研活动,力求保证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深度,切实提高科学活动的效果。

  一、做好预操作和前期准备

  一个好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而合理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是以教师充分的前期准备和预操作为前提和基础的。

  “小小不倒翁”是中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A进行了多次预操作。在第一次预操作中,教师A发现了不倒翁底部的东西如果不放在中心位置,不倒翁定位的姿势就会发生倾斜;底部的东西过轻、过重,不倒翁动起来的摆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第二次预操作中,教师A发现了橡皮泥在制作不倒翁时有着较大的操作优势。在第三次预操作中,教师A又有了新发现:不倒翁主体的形状,尤其是底部的形状也会影响不倒翁的摆动……在反反复复的预操作中,教师A对“不倒翁不倒”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做到了心中有数。

  通过预操作,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和核心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幼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能够有所预见:对活动中幼儿需要探究什么、能够探究什么把握得更好,也因而能使自己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得更趋科学合理。预操作和充分的前期准备能使教师从容地面对探究活动中幼儿抛来的球,对幼儿探究中产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围绕活动目标科学投放材料

  能否围绕活动目标,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直接影响到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探究的深度。比如,“连接”是大班教师B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引发幼儿对连接的兴趣,教师B在活动中投放了过多的新积塑拼插玩具。以致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集中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而忽视了其他的材料,甚至出现了争抢新材料的现象。这不仅导致了探究活动的偏狭,也影响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又如,“弹性”是中班教师C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C提供的乒乓球材料让幼儿产生了误解,认为乒乓球的弹起是弹性的作用。事实上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科学现象,超出了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

  上述两个案例中执教者都没有做到围绕活动目标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因而导致了科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教师B过于强调材料的“新”,而使幼儿忽视了对其他材料的应用和探究。教师C提供材料乒乓球原本是想引导幼儿探究得更深入,但由于自身未有把握好“弹性”的概念,反而使幼儿产生混淆和误解。由此看来,材料的提供一定要紧扣活动的目标与要求,并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活动材料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幼儿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关键经验。

  三、以关键问题做导向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和引导更多地体现在能否围绕关键经验提出关键问题,并以关键问题做导向,使幼儿的探究富有成效。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中,教师D围绕“小朋友们想不想让浮上来的物品沉下去,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呢?”“饮料瓶、积木、积塑片怎样才会下沉呢?”“石子、橡皮泥、不锈钢小勺怎样才能浮到水面上呢?”等关键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浮力的秘密。正是在这些关键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不断扩展和深化着对物体沉与浮这一现象的认识。又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会变的影子”中,教师E围绕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呀?”“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影子吗?”“影子会不会有变化?”“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样做就能使自己没有影子了?”等关键问题来引导幼儿对影子的探究和了解不断深入。显而易见,关键问题的引导、关键经验的获得对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准确地把握住所执教科学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并机智地运用于科学活动教学之中。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