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教学中引导幼儿合理猜想
在故事教学中引导幼儿合理猜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提问模式,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变换成“可能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猜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或结果。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故事原文,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现以大班看图讲故事教学活动“幸运的一天”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1.以猜想导入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知道故事名是《幸运的一天》和故事的主人翁是小猪和狐狸后,教师提问:“幸运一天,到底是狐狸的幸运一天还是小猪的幸运一天?”请幼儿猜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幼儿根据图片来猜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为了保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认真而仔细地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寻求答案。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在幼儿自己的反复观察与讨论中得以突破,他们最终借助对图片的观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探究猜想,尝试证实。在幼儿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后,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起幼儿进行验证的需求,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积极探究究竟是“谁的幸运一天”。看图讲述过程中,教师不断追问:“你猜此时小猪又会想出什么办法?”不仅让孩子推断并讲出小猪的心情和行为,而且还让孩子大胆地想象和表现小猪的表情。
3.层层递进,获取答案。在经过一次次的猜想、一次次的证实却还未得到正确答案时,幼儿的好奇心被高度唤起,期待的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故事的结果是:狐狸的幸运一天最后变成了小猪的幸运一天。一直到最后,孩子们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学习气氛立刻达到高潮。
故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要合理。教师要鼓励幼儿猜想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或结果,并耐心、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想法,接纳和支持幼儿不同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对或错,更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引导幼儿学习根据故事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事件的主要线索,合理地推测和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
2.猜想应有度。教师在充分考虑到活动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和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后,再设计让幼儿猜想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合理猜想。在幼儿不断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猜想的适度性,不能让幼儿为猜想而猜想,更不能让幼儿漫无目的和毫无根据地胡乱想象。过度的猜想会干扰幼儿对故事核心内容的理解,影响幼儿对故事的整体感知甚至“跑题”,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猜想应多角度。当孩子的猜想比较单一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猜想,有时还需要摆出矛盾的事实。教师可以在故事开始部分、讲述过程中、故事结束后,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倾听不同的音乐、观察不同的符号标记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合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