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作品展示方式的探索
幼儿美术作品展示方式的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幼儿的美术作品,体现幼儿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我园近年来探索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呈现模式。
一、组合式呈现
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通过分类或是分组,最后以组合的方式呈现,可以是人的组合也可以是物品的组合。
1.小组模式:6=1组合
在小块面的环境中,我们会选择部分展示、按时替换的方式来操作。班级活动很多时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因此我们在呈现作品时基本会选用6=1组合的模式,也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可以使得每个孩子可以被关注,又让每一组的幼儿都有展示的机会。
赏析:这种小的展示平台,属于小组式的小范围作品展示区域,在这样的区域中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增加了许多。
从展示的机会而言,小组的机会要比个体多很多。如果按照个体来轮换或是无序轮换,可能有些内向的或是表现欲不强的幼儿的美术作品被忽视,因此通过6=1组合使得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呈现自己的作品,增强了个体和小组的自信心。
2.混搭模式:l+1>2
每一次的美术操作活动作品类型都会不同,如:泥工、建构、创意作品这些都比较立体,而绘画作品就比较平面。我们往往会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呈现在一个平台上,使得班级环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美感和观赏性,因此混搭的1+1>2的模式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方式。
①作品混搭:1+1>2
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种类非常多,如:绘画、纸工、泥工、彩绘、创意作品等,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将两种类型或以上的作品混搭在一起,最后呈现在环境中的效果就会1+1>2 。
赏析:我们将幼儿制作的彩绘瓶展示在幼儿合作完成的立体展台上,两者混搭后呈现出的效果比单独的个体展示,不管是从吸引人的目光、立体效果及颜色的对比上都要强很多。
②结构混搭:1+1>2
在日常的环境布置中我们以平面的展示平台展示平面的作品为主,而立体的美术作品难以得到很好的呈现。我们通过平面展台立体化,或者是将立体的平面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则可以将幼儿的立体作品展示在平面的平台上,或者是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地展示。这样的结构混搭对整个班级的环境布置都会有提升。
赏析:第一幅图是利用泡沫板挖洞,将蛋壳手工作品(小猫、小狗、小兔等)呈现在这个平面的环境中。而第二幅图是在立体的转角上用塑料线绳的编织将平面的信封手偶挂在上面。第一种是将立体作品展示在平面上,第二种是将平面的手偶作品(不运用这种方式很难将这种作品在环境中呈现)用立体的转角进行展示,不管是哪种结构混搭的方式,使得最后作品在环境中呈现的效果都是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