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教师小结语的有效运用例谈
数学活动中教师小结语的有效运用例谈
在组织园本教研的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地思考小结语的内涵,不能熟练运用小结语的技巧,导致活动经验分享与小结环节流于形式,未能为活动的有效推进做好服务,从而影响到幼儿深入探究的效果。那么,小结语在数学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应当怎样有效运用?现借助本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几个案例,谈谈几点看法。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
大班数学活动《买图书》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学习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买图书的问题。活动开始,教师告诉孩子“新华书店新进了许多好看的图书,老师带你们乘公共汽车去买图书,每人得用10元钱买两张车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取票去了。取完票,教师小结:用10元钱买两张票时要先想好×和×合起来是10,想好了再去取票就对了。到了“书店”门口,教师再三强调要认真看书上的价格,花的钱不能超过10元。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挑着图书。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关注的是价格,个别孩子关注的则是书里面的内容。忙了好一阵子,大家总算买到了书。在活动交流环节时,教师让孩子们说说“买了什么书,花了多少钱?还剩钱了吗”。大概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不少孩子随意翻着自己买回来的书,没两下就把书翻完了,一声不吭地玩弄图书;有的则把头伸过去看着同伴的书,他们似乎对自己买的书不是很满意;个别孩子则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买回来的书,和旁边的同伴谈论着书里的内容。总之,想回答问题的人不多,“开小差”的不少。教师仍不忘小结:用1O元钱去买三本书,先拿的两本书,它们的价钱合起来一定要比10小,然后算一算一本是多少钱,合起来正好是1O。一个活动就这样以低潮告终,教师勉强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分析:活动结束后,针对孩子前后情绪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指导过于单一,一味盯在“×和×合起来是10”上。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中可以看出,新《纲要》非常强调生活化和游戏化,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此次活动虽然也体现一定的游戏性,但在孩子看来,学数学是真而游戏是假。因为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心里始终放不下的是怎么让幼儿进一步感受1O以内数的组成。买图书时,教师一再强调买的图书价钱不能超过10,造成孩子在买图书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价钱而不是内容上。教师以为孩子们买书回来后,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告诉同伴或老师自己是怎样买书的,买了什么书,花了多少钱,然后教师出示数卡,和孩子们一起检查是否算对了,既让孩子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懂得购买的方法,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但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由于买回来的书不是自己喜欢的,无非是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而已,这样的书对他(她)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这和平时大人带他们去买书根本就是两回事,也难怪孩子们的活动情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案例思考与对策: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幼儿学数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活动中,教师的每个小结语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孩子买图书前,提出买书规则:“小朋友可以挑你喜欢的书买,每一本图书上都标了价格,有一元、有两元……,每本书的价格不等,小朋友要看仔细。如果你挑的书超过10元钱,阿姨就不肯把书卖给你。” “买完图书,你就带着购物券到收银台那里让收银员阿姨帮你算一算买得对不对?然后付了购物券就可以带着你买的书出来。”第一次购书后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用10元钱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两本书。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想一想怎么安排,才能多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买完书回来后让幼儿互相交流:“小朋友买好了书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相互说一说,看一看,数一数,你用10元钱的购物券买了几本书?”最后,教师小结买书的情况,肯定幼儿的探索。这样不仅能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从中尝试安排开支,体验买书的乐趣,同时还能萌发幼儿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情感,也为幼儿相互间的阅读交流奠定基础。这样也就不至于降低了活动的热情。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梳理活动的经验
案例
在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整个活动以“收到图形王国的邀请函,参加舞会”为主线,活动环节分为参观图形王国的舞会现场、布置舞场、制作皇冠、师幼参加舞会共同舞蹈。
活动中,教师处处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如第一环节带幼儿“参观舞会现场”后的交流环节,教师让幼儿说说发现图形宝宝有什么秘密,幼儿的回答较凌乱,教师小结:这些图形宝宝都是按一定规律排的。紧接着,幼儿根据舞场上图形宝宝的排列规律继续布置舞场。教师带幼儿走马观花似地走了一圈,然后小结:小朋友真棒!最后让幼儿运用排序的方法来装饰皇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如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大小、颜色各异的花片及图案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幼儿装饰出来的皇冠看,大部分幼儿设计的排序规律简单,有的只停留在小班水平;有的按两、三种颜色的不同排序;有的按两、三种不同的形状排序;个别幼儿懂得按数量和形状两个维度的变化排序,比如,一个圆形两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两个正方形的规律排序。活动过程中,幼儿还无法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排序规律。
案例分析:排序是一项比较抽象的活动,整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并非采用灌输、传授、说教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排序这一概念,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并迁移排序的经验。但是即使在这种有趣的形式下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在他们原有经验上得到发展?因此活动结束后,我们反思了活动的有效性,发现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没能有效地运用小结语帮助幼儿疏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