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 (2)
2、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大人造成了什么具体的妨碍,可以让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如果没有告诉孩子大人的真实感受,孩子就会像一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他才会动一下,需要大人时刻提醒,这样无法培养出孩子真正的自律精神。
比如我在房间写东西,一个小朋友猛的推门进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东西,你这样突然进来会吓我一跳,我很不喜欢。感受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让对方能真切的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案例中的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一直被吵到让我很不开心,甚至是有点恼火。
3、大人要说出合理、具体的期望
中国人的思维普遍偏重于感性思维,与西方精确的理性思维不同。
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留学,有一次他问教他中国历史的老师,我都来了三年了,你怎么还说是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应该是五千零三年呀。
我们中国人说话喜欢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比如:等我一会儿,马上来……究竟“一会儿”、“马上”是多长时间?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也就容易造成误解。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类似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很困扰,因为无法把握一个准确的“度”在哪里。
比如案例中的妈妈,让女儿把声音“关小点儿”,估计女儿被妈妈吼了有情绪,更重要的是她也不知道把声音调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关小点儿”,因此女儿并没有合作。
如果妈妈告诉女儿:妈妈希望你能把声音调到20,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让孩子知道具体怎么做。
通常情况下,只要亲子关系良好,走完这三步很多冲突基本都会化解。毕竟冲突让双方心里都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大家是双赢的。
这样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看电视的需要,又满足了妈妈看书的需要。
但仍然可能会存在特殊的情况,就是走完这三步,孩子如果还是不配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