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自我形象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2018-09-21 10:14:5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自我形象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关于自我形象理论

  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和看法。著名心理学家鲍尼罗·W·沃乌斯基特(Bonaro W·Overstreet)在描述自我形象时这样说道:“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关系是他自己。他进行的第一次创造性活动——在他认识到它的意义以前很久——是建立自我形象……在他的生活中,他所达到的状态将逐渐反映出他早年建立的自我形象;他的自我形象是有欲求还是无欲求,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是强还是弱。”[1]

  二、美术教育与幼儿自我形象

  首先,美术作品展示和呈现了幼儿不同的自我形象

  儿童由于其特有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创造艺术的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儿童的艺术表达,无需像成人那样刻意强调技巧、形式,而是以自发、自主和自然的方式观照自己的内心感受。正是这种质朴、本真的创作方式,使得儿童美术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而正是在这些原始的、透彻的、明净的表达中,儿童携带着过往经验的自我形象便慢慢展露出来。罗斯·艾修勒就认为“绘画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映以及一种非语言的、语前的表达方式,能提供一个通向无意识和前意识思维过程的直接通道,因为它能绕过人们用以控制认知过程的许多防御机制。”[2]

  其次,美术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幼儿体验和塑造独特的自我形象

  绘画过程帮助幼儿增强自我力量。不难发现,与其他活动领域相比,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能较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自己选择材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活动。如果是意愿画的话,他们还可以自己选择绘画主题。不论是何种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这种美术活动是他们真正自主的活动。[3]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即使平日里非常内向的孩子,当他正值投入美术活动中,那种自由驾控、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状态才会凸显出来。我们发现看似内向的孩子也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力量,正是美术让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我、体验自我的力量。

  美术制作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体验。我们知道,幼儿的美术制作活动可以较为综合地展现他们的艺术能力。他们在感知这些美术材料的基础上,并用各种形式加以创造性的表现:这些形式包括颜料、粘泥、胶片、声音、运动以及语言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变形、塑造,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通过创造作品传达给别人,并以这种方式拓展和延伸自我。

  适宜的绘画评价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注意我们这里谈到的是适宜的绘画评价,这就排除了统一标准模式下的、抹杀儿童创造性的一刀切式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对于一个特定的美术主题,儿童可以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允许并肯定幼儿在美术中表现的差异,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心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模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难怪有人称美术为“无错误的学科”,正是在每个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唯一作品时,他们愉快地、兴奋地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能量。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