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境成为幼儿的学习场(2)
幼儿通过对幼儿园室内公共环境的深入探究,获得了更多关于环境的信息,增加了对幼儿园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比如,“设计幼儿园的标记”这一活动就是在幼儿熟悉幼儿园室内公共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从讨论开始:“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标记?需要什么样的标记?为什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地点并设计标记。于是,幼儿根据自己对幼儿园的了解设计了相应标记:指示标记,清晰地标明室内的主要场所;提醒标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遵守规则;禁止标记,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奔跑,等等。幼儿先在班内评选出他们认为设计得好、有意义的标记,然后参加年级组的评选,最后把选出的标记悬挂在幼儿园相应的地方,时刻提醒大家遵守公共规则。“设计幼儿园的标记”活动是幼儿对幼儿园室内公共环境的再次深入探究,他们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从最初认识环境布局延展至利用环境以及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制定规则,这是对环境认识的质的飞跃。因此,幼儿园室内公共环境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幼儿的学习场。
三、让幼儿在户外自然环境中持续发现
幼儿园的户外自然环境充满生机,是一部真实、自然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幼儿感知的对象。因此,幼儿园的户外自然环境无疑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紧扣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导幼儿关注、探究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使持续探究与发现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至于探究什么植物,既可以让幼儿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自己作出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在四季轮换中变化明显的植物或园内具有文化气息的植物等让幼儿选择。总之,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量确定探究的对象,由此开启幼儿的发现之旅。
我园有三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分别是朴树、榉树和银杏树,是我园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于是,教师启发幼儿根据树干的粗细、树的高度、树冠的大小等方面的特征去寻找这些古树。当幼儿发现“银杏树270年”“朴树110年”“榉树110年”时,他们欣喜万分。他们或抱一抱、摸一摸,或珍藏它们的树皮、叶子、种子等,对这三棵古树充满了好奇心。幼儿亲切地叫它们“树爷爷”,还产生了“树爷爷会不会生病”“为什么树爷爷身上要涂白石灰”之类的疑问。最后,他们还给树做了“身份证”,标明树种、树龄,挂上提醒大家爱惜的标志。此后,教师在大班开展了“古树日记”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日记的形式开展连续性的观察和记录,感受古树在四季的生长变化。活动几乎贯穿大班一学年。其间,幼儿从树旁经过或在树下玩耍,经常会有新的发现。
在3月初的一次散步中,幼儿突然发现光秃秃的银杏树上长出了几片椭圆形的绿叶,这与银杏树扇形的叶子不同,他们既惊讶又好奇。于是,围绕“银杏树上为什么长出了不是银杏树的叶子”的问题,幼儿开始思考与讨论,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寻找答案,他们发现原来这是香樟树的叶子。接着,他们纷纷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测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小鸟衔着的香樟树种子掉到了银杏树上,也许是风将香樟树种子吹到了银杏树的树洞里……于是,教师顺势抛出问题:“其他树也有秘密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陆续发现了“玉兰树先开花后长叶”“香樟树是在春天掉叶子的”“海棠花与樱花是有区别的”……由银杏树引发的幼儿自主的探究活动延续了整整三个月时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经历了一次次愉快而有意义的发现之旅。
又如,幼儿对园内的小池塘极为关注,他们在户外活动、来园离园时时常光顾那里,且不断会有新的发现。冬天,他们看到小池塘结冰了。春天,他们发现小蝌蚪游来游去,接着长出了后腿,再长出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没有了。夏天,他们看到盛开的睡莲会争论起来,有的说是荷花,有的说是睡莲。“到底是什么花?”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调查活动“睡莲与荷花的不同”随之生成,幼儿陆续带来了资料,最终通过比较得出了“小池塘里的花是睡莲”这一结论,并有了再次观察睡莲的想法。一天早晨,有幼儿发现前一天盛开的满池睡莲只开了几朵花,其他全是花苞,由此他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接着,他们分时段观察,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最终发现睡莲在晚上是“睡觉”不开花的,太阳出来时才会盛开。
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与灵动,它时时散发着浓浓的教育气息,幼儿亦在“观察——发现——惊喜”的循环往复中与环境不断互动,“发现”也就渐渐地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师在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时,要紧紧追随幼儿探索与发现的步伐,或抛出问题,或提出建议,为幼儿搭建适宜的阶梯,使幼儿的持续探索与发现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户外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
基于幼儿园班级环境、室内公共环境、户外自然环境的幼儿学习,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是综合性的。因此,面对丰富多元、灵动变化的幼儿园环境,教师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判断,并赋予其更多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有生命力的幼儿的学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