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孩子的指尖跳动(2)
如果说,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深入得了解他们。在与孩子日常接触和交往中,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倾听孩子说什么;耐心观看孩子做什么;适时问孩子想什么,及时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①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②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发现。
二、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学习
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表达自己的认识,是创造性美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围绕着创造性学习地知识技能进行的,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设置阶梯,引导幼儿创新。
孩子平时喜欢折折剪剪,针对这种现象,我决定让孩子大胆尝试剪纸。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按大多数老师那样先教孩子画,然后依图去剪。而是一开始就运用民间剪纸大师们的那种随心所欲,仅教孩子剪几刀。孩子们“瞎剪”一番,明明剪的像一朵花,他们说剪的是山……于是我顺水推舟,表扬他们剪的好。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制订剪纸计划时,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有易到难,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依次,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剪纸是要有创意,这对于刚刚接触到艺术的孩子们来讲,这种鼓励无疑充分激发了孩子好奇、好强的个性。因此孩子们自己动起手来,没过多久融入剪纸活动的幼儿越来越多,这种表面上看似与“一招一式手把手教”相违背的做法,恰恰应对了“民间艺术”“随意”之术,又符合了孩子们生性好动的特点,于是他们的胆子更大了,鬼点子更多了,也敢于支怪招儿,教室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地方,孩子的独特个性发挥的更加充分,孩子们学会的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与合作,保证了“群体学艺”的氛围,于是我把握时机将民间剪纸的纹样和简单的理念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在稚嫩的作品中很难再见到老师的“影子”,克服千面一律的教学弊端。
(2)问题引路,尝试创新
《纲要》指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指教师创造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正是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起到了暗示的作用,诱发了幼儿积极的行为,它的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的更实在。为了让幼儿认识剪纸,走进“剪纸”活动,在教室的墙上创设了一个“剪纸欣赏”的专栏,里面张贴了由老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动手剪的作品:有十二生肖,各种窗花,收集的剪纸的图片实物等。它们颜色各异,非常的精致和漂亮。当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新奇作品,“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孩子们对剪纸好奇地不得了。在图书区,我投放了一些“民间剪纸”的图书,一到游戏活动的时间,孩子们踊跃的到这里来,你看这本,我看这本,安静的很,他们完全被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了。另外,在午后散步时,我组织幼儿参观走廊中悬挂的“京剧脸谱剪纸”“年年有余剪纸”等。观看了走廊墙上的大幅剪纸作品……。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作品是怎么来的,在每周一次的兴趣组活动时,我带领他们仔细观看了兴趣组小朋友的剪纸,提醒他们关注纸头“变”的过程。神奇的剪纸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孩子们对剪纸跃跃欲试。
(3)巧用策略,学会创新。
在一次剪汽车的活动中,起先,让幼儿收集了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汽车。在班上开了一个汽车展览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仔细去观察汽车,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其次,我又在幼儿面前采用“小剪刀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幼儿剪汽车的欲望。当孩子们看到我的汽车剪出来时,都拍起了手。孩子们就主动拿起小剪刀,自由的剪,随意的创想自己设计的汽车。
三、将趣味性寓于剪纸活动中。
剪纸活动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活动,因此在剪纸教学的活动中插入一些小插曲,增加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明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将根据幼儿需要,一如既往,科学有序的开展明间剪纸活动。让幼儿的智慧在孩子的指尖跳动吧!